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63)

作品数:23 被引量:335H指数:11
相关作者: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杨森刘云鹏更多>>
相关机构:衡阳师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人居
  • 13篇人居环境
  • 6篇乡村
  • 6篇乡村人居环境
  • 5篇农户
  • 3篇农村
  • 3篇欠发达
  • 3篇欠发达地区
  • 3篇旅游
  • 3篇景区
  • 3篇边缘区
  • 3篇城市
  • 2篇生命周期
  • 2篇农村环境
  • 2篇足迹
  • 2篇耦合度
  • 2篇旅游风景
  • 2篇旅游风景区
  • 2篇南岳衡山
  • 2篇教育

机构

  • 23篇衡阳师范学院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湖北省发展和...
  • 1篇安徽城市管理...

作者

  • 23篇李伯华
  • 16篇窦银娣
  • 14篇刘沛林
  • 3篇杨森
  • 2篇刘云鹏
  • 2篇曹冬
  • 2篇陈佳
  • 2篇刘艳
  • 1篇曾菊新
  • 1篇郑文武
  • 1篇张安录
  • 1篇陈容
  • 1篇杨琳
  • 1篇袁敏
  • 1篇伍瑶
  • 1篇王云霞
  • 1篇刘红利
  • 1篇刘奇
  • 1篇彭绍春

传媒

  • 3篇衡阳师范学院...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双江村农户环境需求现状的分析,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环境教育的关系,构建了农村环境教育"三目标、三载体、三结合"的三三模式。该模式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内容和过程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农户进行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教育,实现农村环境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环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环境教育过程的同步化。通过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接受环境教育,实现三大转变:即用系统的理念,实现单一的解决农村环境教育问题向全面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转变;创新环境教育模式,实现由说教式向多元化的参与式转变;提高农户社区意识,实现传统意义的农民向现代意义的农民转变。
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教育
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度的时空演化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人居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部系统耦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间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系统耦合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各地市州差距不断缩小,但整体耦合水平不高。协调度总体水平小幅度提升,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域东部发达地区。各地市州应根据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发展情况,采取差别化的人居环境调控政策。
李伯华刘艳刘沛林窦银娣
关键词: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度协调度
转型期农户生产方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农户生产方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了农户生产方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农业户生产方式对乡村人居环境影响最大,外出务工户次之,兼业户最小.在对乡村人居环境各要素的评价中,3种类型农户生产方式的影响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户、务工户和兼业户,与总体评价结果趋势一致.基于此,政府应加强技术指导,减少环境污染;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率;强化环境监管,保障农户权益.
李伯华王云霞窦银娣刘沛林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微观机制——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被引量:29
2012年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
旅游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岳衡山为例被引量:29
2012年
气候变化越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旅游战略逐步成为各国发展旅游的现实选择,碳足迹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以南岳衡山旅游风景区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南岳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总量来看,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碳足迹情况相差甚远。公路旅游交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威胁最大,碳足迹总量是索道旅游交通的2.6倍,是人行道旅游交通的46.1倍;从影响因素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南岳旅游景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分别累计产生了45.5%和145.8%的碳增量,而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因子,分别累计实现了73.8%和17.6%的碳减排。因此,应重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的低碳宣传和合理选择,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营机制。
李伯华刘云鹏窦银娣
关键词:生命周期碳足迹旅游风景区
制度约束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被引量:12
2012年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资料,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工联村为例,探索制度约束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在集体合作经营体制下,工联村人居环境建设在筹集资金、约束农户人居行为、改善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困境。从4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即鼓励制度创新,完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农户居住行为;加快村庄整治,引导农户生活行为;整体营销村庄,扩大人居环境示范效应。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被引量:92
2014年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模拟,并以长岗村为例,提出了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化路径。最后,根据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旅游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以南岳衡山为例被引量:31
2012年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风景区内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南岳衡山旅游风景区为典型案例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南岳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计算模型。结果表明:①从总量来看,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碳足迹情况相差甚远。公路旅游交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威胁最大,碳足迹总量是索道旅游交通的2.6倍,人行道旅游交通的46.1倍;②从阶段构成来看,公路和索道旅游交通系统运营使用阶段碳足迹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所占比率分别为79%和96%.而人行道旅游交通系统中建造施工和运营后期阶段能源消耗比较大;③从来源构成来看,在使用期内公路旅游交通的碳足迹比重最大,约占碳足迹总量的71%,其次是索道旅游交通占27%,人行道旅游交通仅占2%。研究结果有利于实现旅游风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目标,为旅游风景区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撑。
窦银娣刘云鹏李伯华刘沛林
关键词:生命周期碳足迹旅游风景区
高铁背景下城市边缘带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策略研究——以武广高铁衡阳站为例
2012年
高铁飞速而过,城市化进程加速,建成区快速外延,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复杂而多变,问题严峻。运用层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模糊综合分等多种方法,对案例区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的感知和期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案例区存在政府服务管理缺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以及高铁噪音污染严重和自来水质量无保证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高铁影响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明确政府责任、落实科学规划、促进居民企业政府协作的优化策略。
杨森刘奇李伯华
关键词:高铁人居环境
农村环境教育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被引量:5
2012年
农村环境教育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农户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村环境教育体系。在科学把握农村环境教育体系内涵基础上,从参与主体、供给模式、内容构成等方面对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通过合理的农村环境教育供给模式,建立政府——农户双向沟通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农村环境教育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依据。
李伯华窦银娣彭绍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