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6100) 作品数:22 被引量:241 H指数:10 相关作者: 李秀军 王国平 于淑玲 李晓宇 刘正文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暨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非生物因子对松嫩平原西部石油污染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对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对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初金美 李秀军 刘兴土 赵鹏飞 王铭关键词: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松嫩平原西部 泥炭地炭屑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2年 泥炭地炭屑记录作为火演化的代用指标已经被广泛认可,可以用于反演历史时期火事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泥炭地炭屑记录进行火事件以及人类活动效应研究的进展;总结了泥炭地炭屑作为火事件代用指标的独特优势,指出泥炭是探讨气候变化、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良好载体;针对目前泥炭地炭屑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今后泥炭地炭屑研究进行了展望。 钟静静 赵海洋 张振卿 吕宪国 王国平关键词:泥炭 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揭示的沉积过程 被引量:9 2012年 对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以及正构烷烃组分和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以及古湖泊学意义.结果表明,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与正构烷烃的组成一致,具有沉水植物>陆生植物>低等菌藻的组成特征.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具有典型的空间差异性,其沉积过程主要受湖泊水下地形、河流补给以及湖泊水质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从物源向沉积中心富集的特点.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是利用湖芯沉积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汪勇 朱立平 王君波 鞠建廷 林晓关键词:青藏高原 纳木错 表层沉积物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3年 该文于2010年5月—2011年3月对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共计21个,其中修复区R1和R2分别有20个和21个,未修复区UR有18个。在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为主,而在未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功能类群为主;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关系;相反,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营养盐的降低和沉水植物的出现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发生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高健 周敏 闵婷婷 刘正文关键词: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浮游动物调控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9 2014年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牧食作用来抑制浮游藻类的增长,同时浮游动物排泄的营养盐又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增长,二者的强弱是浮游动物控制浮游藻类的关键。通过人为去除处理组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研究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不同对富营养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处理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低于空白组,且缺乏大型枝角类溞属(Daphnia sp.);去除浮游动物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以及浮游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同时增加了附着藻的生物量;并且影响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对照组是空星藻(Coelastrum sp.)为优势种而处理组则为湖丝藻(Limnothrix sp.)和四集藻(Palmella sp.)。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排泄营养盐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牧食作用产生的下行效应。 李欢 张修峰 刘正文关键词:浮游动物 浮游藻类 营养盐 蓝藻堆积和螺类牧食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012年 设计了双因素四组处理(对照组,加螺组,加藻组,螺藻组)的室外受控实验,模拟湖泊沿岸带水华蓝藻的堆积以及底栖螺类的牧食活动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堆积(水体叶绿素a浓度为220μg/L)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照组以及加螺组相比,加藻组和螺藻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下降了40.9%和36.4%,分株数也分别下降了56.4%和64.1%,分析认为蓝藻在水体表层堆积所产生的遮光可能是抑制底层苦草生长的主要原因。然而,环棱螺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苦草的生长,加螺组和螺藻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和分株数分别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加藻组,这可能要归因于螺类的牧食去除了沉水植物表面附着生物。实验中蓝藻堆积和螺类牧食对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但蓝藻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要远大于螺类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证实了在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水华蓝藻在湖泊沿岸带的堆积会严重胁迫沉水植物的生长,而底栖螺类的牧食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在不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何虎 何宇虹 姬娅婵 郭亮 刘正文 李宽意关键词:蓝藻水华 铜锈环棱螺 苦草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4 2014年 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2,生物量低于50 g·m-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指数为0.71~2.33,Simpson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为0.78~2.1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Hilsenhoff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 胡成龙 姜加虎 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关键词: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评价 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湖泊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综述:来自湖泊沉积的证据 被引量:37 2012年 系统地归纳了湖泊环境演变研究的沉积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当分类.综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云贵高原以及东部平原地区湖泊时空演变的过程与特征,并从不同时间尺度探讨湖泊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未来该领域亟待深入开展的工作,包括加强湖泊环境指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涵义认识,拓展高分辨率湖泊环境演变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关注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加强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建设等. 沈吉关键词:中国湖泊 末次盛冰期 西藏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9 2016年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共18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微量元素Cu、Zn、Cd、Pb、Cr、Co、Ni、As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X-7series)测定,全氮全碳分析仪(Vario Max CN,Elementar,Germany)测定了湖泊沉积物中的总碳氮含量.18个湖泊沉积物中Cu、Zn、Cd、Pb、Cr、Co、Ni、As这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24.61、70.14、0.26、25.43、74.12、7.93、33.85、77.69 mg·kg-1.西藏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都要高于南极,但与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比却较低,并且除了Cd、Ni和As之外都要低于西藏土壤背景值.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Cu、Zn、Cd、Pb、Co、Ni、As受流域内土壤及大气沉降影响较大,而Cr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只有普莫雍错、龙木错和班公错的综合生态污染程度低,其他湖泊生态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别若则错具有最强的生态风险. 郭泌汐 刘勇勤 张凡 侯居峙 张宏波关键词:青藏高原 湖泊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小兴凯湖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程度分析 被引量:13 2016年 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 mg/L、0.40~2.05mg/L和0.38~1.14 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 mg/L、0.06~0.12 mg/L和0.09~0.18 mg/L;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水体中的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和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化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 于淑玲 李秀军 陈国双 张继涛 杨艳丽 严岩 鲁新蕊 张朝越关键词:总氮 总磷 水体富营养化 沼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