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2010AD008)
- 作品数:6 被引量:78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从党夏琼梅李贵勇李刚华丁艳锋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陆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两生态区的抗倒性分析被引量:28
- 2013年
- 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湖稻区。主要原因是其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单位长度干重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太湖稻区增加氮素用量时,株高、上三叶干重显著增加,抗折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使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
- 张俊李刚华宋云攀张巫军杨从党王绍华丁艳锋
- 关键词:氮素抗倒性
- 低纬高原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在低纬高原生态条件下,2010年以8个头季稻高产水稻品种进行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2011年对产量最高的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12—2013年对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结果表明:再生稻平均产量为4.19 t/hm2,是头季稻的37.08%。再生稻结实率、千粒重变异较小,颖花量、有效穗、穗粒数变异较大。颖花量多的品种产量较高,其中,‘宜优673’的颖花量最高,达2.12×104/m2,其产量为4.70 t/hm2。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以多穗保总粒数,产量才能增加。高产主要技术是头季齐穗后15 d和收获后2~3 d分别施用97.5 kg/hm2的促芽肥和促粒肥,留桩高度30 cm。集成再生稻高产技术"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4.25 t/hm2,创造了低纬高原区再生稻的最高产纪录。
- 李贵勇刘玉文袁江华夏琼梅龙瑞平杨从党
-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 氮素运筹对超级稻Ⅱ优084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以超级杂交稻Ⅱ优084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0、150、300、450 kg/hm2)和2个施氮比例(基蘖肥∶穗肥=8∶2、5∶5),分析了各处理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倒伏指数及茎秆形态学特性,以明确氮素运筹对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素用量增加,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这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显著扩大了群体库容量。但水稻抗倒伏能力随氮素用量增加显著下降,表现在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加,弯曲力矩、折断部位至穗顶的长度及鲜质量显著增大,折断弯矩、弯曲应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虽然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是降低了茎秆折断弯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倒伏风险。
- 宋云攀牛信双张俊李刚华杨从党丁艳锋
- 关键词:超级稻氮素运筹抗倒性
- 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0
- 2012年
- 2010~2011年,在临沧市以再生力强的高产组合宜优673为材料,在头季稻种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造高产的基础上,设置播期、促芽肥用量及施用时期、留桩高度、不同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探索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均比当地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两季增产3.21 t/hm2,增22.22%,其中再生稻增产2.16 t/hm2,增132.90%。在云南再生稻头季应在2月20日以前育秧,4月中旬前移栽,8月中旬前收获,再生季于10月中旬收获;再生稻的产量与头季稻的产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必须确保头季稻的高产。在云南省再生季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总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 d和收割后2~3 d两次平均施完,留桩高度30 cm。
- 李贵勇宁波刘玉文胡慧王安东李加华夏琼梅邓安凤杨从党
- 关键词:再生稻栽培技术
-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 李贵勇王云华陈路华资月娥桂媛夏琼梅邓安凤龙瑞平杨从党
- 关键词:播种量秧龄移栽密度
- 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不同生态区12 t.hm-2水稻高产的群体指标。
- 杨从党李刚华李贵勇夏琼梅邓安凤刘正辉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 关键词:水稻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