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4ZDA15)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宁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世界文学
  • 2篇比较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学术话语
  • 1篇医疗卫生管理
  • 1篇英文
  • 1篇战时
  • 1篇战争
  • 1篇中国话
  • 1篇中国话语
  • 1篇中国经济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伤病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界
  • 1篇全球本土化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卫生管理

机构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王宁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
2014年
"世界文学"作为国际人文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不仅吸引了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学者,同时也引起了专事民族/国别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者关注。在中国的语境下,长期以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并不包括中国文学本身,而是以外国文学的身份出现,这就人为地将自己划在了边缘的地位。在与比较文学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之后,这种情况虽有好转,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满足于向中国学界介绍外国文学及其研究成果,并没有达到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水平,因此它在国际学界不受重视就不足为奇了。新的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应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将中国文学当作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加大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上所占的比重,从而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王宁
关键词: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被引量:6
2018年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研究方法的前历史(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1978-)。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分别作为早期的开拓性著述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比较文学在中国被放逐到了边缘。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再度从西方引进,在这方面,笔者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并从21世纪至今连续领衔主办了多次高规格的比较文学国际会议,尤其是延续了由钱锺书开创的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机制:它致力于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究和对话以及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并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一切均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王宁
关键词:比较文学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走向被引量:11
2018年
当今世界不少人都认为,中国是最受益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体现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走向世界。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全球化在中国的实践实际上是依循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性这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可与全球现代性的宏大话语对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另类现代性,并且消解了所谓"单一现代性"的神话;汉语的普及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但是,汉语也将如同英语一样发生某种形式的裂变;世界文学的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不仅有助于中国作家了解外国文学,更能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切都是全球(本土)化带给我们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就能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王宁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汉语世界文学
如何有效地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建构中国话语?--读施旭的英文专著《中国话语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便想到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的声音,甚至提出要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当然,有这样一种愿望是很自然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确实,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被公认为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点一开始主要体现于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它也开始逐步体现于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王宁
关键词:中国话语话语研究英文中国经济社会科学界学术话语
伤病生产、中国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管理与世界战时叙事——以巴金的《寒夜》与《第四病室》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寒夜》和《第四病室》是巴金关注抗战时期中国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作品。本文结合抗战前后的西方医疗人文话语东渐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小说中政府、医疗机构和个体在战时采取的医疗卫生策略的特点,并将其置于世界战争文化的视域中,考察巴金的医疗卫生叙事与世界战时叙事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巴金的战时叙事展现了侵华战争影响下中国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变迁。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中国的公共卫生管理由战前注重提升生命健康水平的积极干预,转变为战时以"放任死亡"和"制造死亡"为主的伤病生产模式。这不仅表明侵华战争影响了中国改善人口健康状况的社会进程,也展现了战争对公共卫生权力主体在社会中角色的改变。巴金关于战时社会公共卫生的叙事关注了战争中人类面临的普遍困境,具备超越国界的指涉意义,同时该视角也有别于西方知识分子对战时社会的关注维度,是巴金从中国语境出发,对世界战时社会文化叙事的贡献。
邹理
关键词:抗日战争《寒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