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YY044)

作品数:9 被引量:72H指数:6
相关作者:彭利贞刘翼斌彭有明彭丽琴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情态
  • 2篇得体
  • 2篇得体性
  • 2篇认识情态
  • 2篇同现
  • 2篇谦虚
  • 1篇动词
  • 1篇语境
  • 1篇认知语境
  • 1篇祈使
  • 1篇祈使句
  • 1篇情态词
  • 1篇情态动词
  • 1篇情状
  • 1篇互动
  • 1篇互动关系
  • 1篇非现实
  • 1篇分化
  • 1篇包袱
  • 1篇持续体

机构

  • 9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6篇彭利贞
  • 3篇彭有明
  • 3篇刘翼斌
  • 1篇彭丽琴

传媒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中国语文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外国语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对外汉语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应该”的两种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被引量:19
2007年
"应该"表达的两种情态与不同的体标记之间存在同现限制关系。"应该"的两种情态与体标记的互动关系可以用"静态"与"动态"、"现实"与"非现实"的概念对立得到统一的解释。
彭利贞刘翼斌
关键词:情态非现实
论情态与体的同现互动限制被引量:7
2010年
情态与体在概念结构、表现形式上存在密切的联系,情态成分与体标记之间存在同现限制与互动。语义确定的体标记可以限定多义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多义情态动词与现实体标记"了1"、经历体标记"过",静态持续体标记"着1"同现时,多义情态动词得到认识情态的解释;大多数多义情态动词与起始体标记"起来"、继续体标记"下去"、短时体标记"VV"、"V一V",动态持续体标记"着2"同现时,有获得根情态解释的倾向。单义的情态动词可以分化内部存在"着1"与"着2"之间歧义的"着",分化内部存在"了1"与"了2"之间、"了1"与"了3"之间歧义的"了"。体与情态属于不同句法分层,但存在互动限制,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在语言研究上则都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视角。
刘翼斌彭利贞
关键词:情态同现互动
认知语境原型效应在相声创作中的功能实现被引量:8
2007年
认知语境包括词语、百科知识和逻辑三方面的信息。在词语信息方面,相声包袱的建构主要是利用语义等方面的信息;在逻辑信息方面,主要是利用逻辑语用前提、类比推理等方面的信息;在百科知识信息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往往是利用人们比较普遍熟知的知识。各种信息都存在一定的原型效应,相声创作充分地利用了这种认知语境原型效应中的典型或非典型形式,使它们以及以它们为语用前提而推导出来的结论之间形成一种极大的矛盾,或极度的不和谐,或强烈的对立,从而导致相声包袱的产生,这是相声能使人开怀一笑的重要的心理原因。
彭有明
关键词:包袱认知语境
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2”被引量:24
2009年
现代汉语祈使句尾的"了2"既不是体标记也不是时态标记,它与事件本身的事实状态并无直接关系,所以不能从事件的角度把这种"了2"的语义解释成"表示事态将有变化"。祈使句尾的"了2"不指向事件,而指向情态,是对情态敏感的情态指示成分,起情态指示的作用,表示情态的出现或变化。这一点可以从空情态词的存在、情态词对"了2"的允准、"了2"与情态的互动、"了2"的情态粘着特点等方面得到证明。
彭利贞
关键词:情态祈使句
论情态与“着”的分化被引量:6
2007年
体与情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汉语持续体标记“着”与情态成分之间存在着同现限制关系,不同的“着”要求与表达不同的情态类型的情态成分同现。“着”表达静态持续义时,与之同现的情态成分表达认识情态;“着”表述动态持续义时,与之同现的情态成分则表达根情态,即道义情态或动力情态。根据“着”的不同,可以得到情态表达成分确切的语义解释;根据情态类型的不同,可以看出“着”的内部分化。当“着”在不同的语境效果下表达不同的体意义时,与之同现的多义的情态动词的意义解读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彭利贞
关键词:情态认识情态持续体同现分化
中庸原型效应对谦虚用语选择的制约
2007年
从显性的谦虚原型效应的视角出发,以一般人所取得的成绩(成就)或贡献为中庸典型,可知存在隐性中庸原型效应,而且谦虚和中庸原型效应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所作的贡献或成绩越大,中庸典型性越小,就越倾向于使用谦虚典型性大的用语,反之亦然。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要遵循这种对应关系,才符合汉民族的中庸文化心理,言语才显得很得体。如果打破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引起言语上的不得体,甚至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从中庸心理原型效应出发,可以归纳出谦虚用语的典型形式为"X"。
彭有明
关键词:得体性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
彭利贞
关键词:情态情状互动关系
论情态与词尾“了”的同现限制
2008年
表面上同形的词尾"了"存在现实体标记"了1"与补语"了补"之间的内部差异,语法标记与表达某种特定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存在同现限制关系:现实体标记"了1"要求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同现,"了补"虽然既可与单义认识情态动词也可与单义根情态动词同现,但两种情况的"了补"表达出不同的特征。多义情态动词与"了1"同现时,表达认识情态,与"了补"同现时,表达根情态。当"了"存在"了1"与"了补"之间的歧义时,与之同现的情态动词也存在相对应的歧解。不同类型的情态可以分化书面上同形的词尾"了",反过来,词尾上不同的"了"也可以充当多义情态动词的解释成分。
彭利贞刘翼斌
关键词:情态情态动词认识情态
中庸原型结构——从谦虚用语选择的视角
2007年
中庸心理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之一。从显性的谦虚原型结构的视角出发,以一般人所取得的一般成绩或贡献为中庸典型,揭示出隐性中庸原型结构的存在以及谦虚和中庸原型结构之间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要遵循这种对应关系,才符合汉民族的中庸文化心理,语言才显得很得体。如果打破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引起言语上的不得体,甚至引起会话含义的产生。从中庸心理原型结构出发,可以归纳出谦虚话语的典型形式:“”。
彭有明彭丽琴
关键词:得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