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5A74030)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正栓任帅解倩王密卿赵春龙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5篇英译
  • 4篇《萨迦格言》
  • 3篇翻译
  • 2篇宗教
  • 2篇文化
  • 2篇翻译策略
  • 1篇东方主义
  • 1篇译本
  • 1篇英译本
  • 1篇英译研究
  • 1篇殖民主义
  • 1篇视域融合
  • 1篇视阈
  • 1篇中文化
  • 1篇主义视角
  • 1篇字眼
  • 1篇宗教文化
  • 1篇宗教性
  • 1篇文化负载
  • 1篇文化负载词

机构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作者

  • 5篇李正栓
  • 2篇任帅
  • 1篇刘姣
  • 1篇贾晓英
  • 1篇赵春龙
  • 1篇荣高悦
  • 1篇王密卿
  • 1篇解倩

传媒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邢台学院学报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萨迦格言》英译的文学性和宗教性
2014年
萨迦格言英译是文学性与宗教性的高度融合。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显著特点,英译也应表达其文学性。译文中译者们通过节奏、陌生化、隐喻体现了英译的文学性。节奏增强了译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陌生化通过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赋予文学作品文学性,在语言层面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词语三个方面。隐喻的使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质。《萨迦格言》渗透着作者坚定的佛教思想,闪烁着佛教的智慧之光。译者们在处理佛教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减少了译语的陌生感,异化增强了原语的文化色彩。
任帅李正栓
关键词:宗教性
藏族格言诗中“佛”类字眼英译辨考被引量:7
2014年
藏族格言诗高度融合了藏、汉、印三种文化的智慧,是很有价值的精神文本。因此,藏族格言诗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间的复杂交流,译者应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集中体现藏族文化的"佛"类字眼的翻译。将藏族格言诗三个英译本中"佛"类字眼的翻译进行比较,从文化转换的角度分析其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从宗教文化、译者身份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
王密卿赵春龙
关键词:文化转换宗教文化
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格言诗在藏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反映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藏族格言诗也出现了多种译本传于世界各地。藏族格言诗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成为译者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奈达把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李正栓和达文波特对藏族格言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平分秋色,各具意义,各有原因,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是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从而决定了译作的整体风貌。
荣高悦贾晓英崔佳灿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以达文波特英译《萨迦格言》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已被翻译成四种英译本流传世界各地。达文波特的英译本虽然深入、详尽,但存在很多对汉藏文化的误读。其原因在于译文中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受到了后殖民主义影响。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使得文本建构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李正栓崔佳灿
关键词:《萨迦格言》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翻译策略
民族典籍翻译与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1
2014年
少数民族的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少相关研究项目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众多优秀的民族典籍如藏族格言诗、蒙古族《江格尔》及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出版发行。在国家相关部门、学界和出版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族典籍翻译与研究获得更多保障。
李正栓解倩
关键词: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阈下的《萨迦格言》英译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下的有目的和有意图的行为,因而任何译作都会受到译者翻译目的的影响。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对研究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的两个英译本有适用性,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两个译本出现了诸多差异。将译本置于翻译目的论的视阈之下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的优劣,不是单纯以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来判断,而应该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着眼译文在译语情境中的预期功能和译者对文化传播的所做的贡献。
李正栓刘姣
关键词:目的论《萨迦格言》
接受与阐释:《萨迦格言》英译本的多元存在被引量:3
2014年
《萨迦格言》是藏族文学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凝练精辟,寓意深远,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其英译本目前有四个,英译本的存在使得这部藏族珍品得以在英语国家流传,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充满了空白和不确定性,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注重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成为阐释学在文学翻译上使用最广泛的三大原则。在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下对《萨迦格言》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能使读者对《萨迦格言》的英译本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李正栓任帅
关键词:接受美学阐释学视域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