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IFYT1213)

作品数:20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傅永军黄启祥陈治国王姗姗蔡祥元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多德
  • 3篇形而上学
  • 3篇亚里士多德
  • 3篇哲学
  • 3篇释学
  • 3篇诠释学
  • 2篇犹太
  • 2篇哲学诠释
  • 2篇哲学诠释学
  • 2篇正义
  • 2篇人性
  • 2篇神学
  • 2篇斯宾诺莎
  • 2篇荀子
  • 2篇先知
  • 2篇礼义
  • 2篇辨析
  • 1篇当代诠释学
  • 1篇道德
  • 1篇德论

机构

  • 20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作者

  • 7篇黄启祥
  • 7篇傅永军
  • 5篇陈治国
  • 1篇王姗姗
  • 1篇陈太明
  • 1篇蔡祥元

传媒

  • 3篇世界哲学
  • 2篇理论学刊
  • 2篇周易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民俗研究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兼论古希腊哲学两种本源观的区别被引量:1
2015年
谢文郁教授根据希腊文的语法形式指出,巴门尼德残篇中"στι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它是",而不是通常翻译的"存在"。他据此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思想乃是对古希腊早期哲学中的"本源"概念的界定,此界定导致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有关本源思想的转向。但是,此文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解读在语言、思想以及思想史三个层面都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谢教授意欲将巴门尼德与早期宇宙论自然哲学家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本源观,即存在论本源观和宇宙论本源观。宇宙论本源观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构成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先驱,而存在论本源观追问事物的观念同一性,以此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门。
蔡祥元
关键词:本源
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历史之源及其核心结构被引量:2
2014年
方法问题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存在追问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在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中明确指出,现象学方法具有三个相互隶属的构成性环节:还原、建构与解构。长期以来,众多评论家就三个环节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孙周兴,第23—40页;朱清华,第56—62页),而部分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解构环节的中心性,但对三个环节的思想源泉缺乏足够全面的探究:
陈治国
关键词:思想源泉构成性
交往行动理论视角下现代道德合法化危机的根源被引量:1
2014年
现代道德出现合法化危机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证成危机以及由此而来的现实危机。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证成危机使道德论证失去普遍性认同,这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运用道德规范进行人际关系调节时的歧异或冲突。导致现代道德遭遇双重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现代人对作为现代道德出发点的启蒙精神的误读。从康德对启蒙精神本质的分析中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即现代人不仅误读了启蒙自由的含义,而且过度倚重理性的工具性功能。通过对启蒙精神内涵的矛盾分析可以发现,现代道德合法化危机的本质就是启蒙之后的现代道德背弃了普遍性与知识性诉求,而将现代道德奠基在交往理性之上则是哈贝马斯所发现的拯救之途。
陈太明傅永军
关键词:启蒙合法化危机知识
城邦、人与正义: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对话
2014年
围绕正义问题,通过重构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适当对话,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在城邦的自然性、正义的城邦以及它们与人的自然本性关系等问题上的基本思路,表明前者对广泛意义上"正义"的两种规定——正义就是"守法"和"与他人相关的德性之总体"——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刻画荀子儒学中的"礼义"这一核心观念,而且,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和荀子的礼义观念与它们各自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预设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张力和冲突。不过,这并不意味我们对伦理—政治性实践哲学的探究可以或应该摆脱形而上学的奠基。
陈治国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荀子正义礼义形而上学
城邦、人与正义: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对话被引量:5
2014年
围绕正义问题,通过重构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之间的适当对话,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在城邦的自然性、正义的城邦以及它们与人的自然本性关系等问题上的基本思路,表明前者对广泛意义上"正义"的两种规定——即正义就是"守法"和"与他人相关的德性之总体"——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刻画荀子儒学中"礼义"这一核心观念,并且,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和荀子的礼义观念与它们各自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预设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张力和冲突。不过,这并不意味对伦理性—政治性实践哲学的探究可以或应该摆脱形而上学的奠基。
陈治国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荀子正义礼义形而上学
君子:先知还是师儒?被引量:3
2013年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把儒家君子等同于犹太先知,认为儒家君子拥有犹太先知的两个基本品性:个人心灵自由和超凡魅力。因此,儒家君子应该像犹太先知一样,承担宣昭真理的职责。借助这种阐释,狄百瑞断言,传统儒家的困境在于:儒家君子批评朝廷的不义,为"天道"代言,但儒家的使命既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没有宗教超越的依据,从而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身份困顿和使命幻灭双重打击。狄百瑞的观点并不成立。犹太先知和儒家君子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知识分子。犹太先知处在上帝与君王之间,能够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天意的知晓者;而儒家君子则是一些精通历史、典籍、礼仪和伦理纲常的知识分子,是圣意的顺从者。儒家君子只能担当"师儒"角色,成为"帝师"是他们的最高理想,而犹太先知更类似今日的公共知识分子,对政治统治和不公正的社会秩序持批判态度,代表着永恒的"大道"和天地良心。
傅永军
关键词:君子先知儒家
儒家君子:另一种先知被引量:2
2015年
狄百瑞认为儒家君子与犹太先知有许多相似,他们都宣告真理,受天命为百姓发声,对统治者提出警告,但是儒家君子的身份和使命在世俗和神圣两个层面均缺乏合法性,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统治者的认可,从而难以履行自己的使命,这是历史上儒家的最大困境。傅永军认为狄百瑞把犹太先知与儒家君子相类比是错误的,因为犹太先知秉持的最高理想是追求真理,而儒家君子则把成为帝王师和君权谋僚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儒家君子所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失去帝王的信任。借助斯宾诺莎对犹太先知的辨识,通过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对儒家君子的考察,我们看到犹太先知并非真理的宣告者,而儒家君子却是真正的先知,他们并没有狄百瑞和傅永军所说的困境。上述两种比较皆非基于真实的前提。
黄启祥
从哲学诠释学到批判诠释学被引量:2
2013年
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诠释学对理解何以可能的解决,意在建立理解与同意的统一。而社会批判理论更关心如何有效消除宰制社会的因素,实现理解与批判的统一。因此,批判理论必须纠正哲学诠释学对待理解条件的非反思性态度,通过将18世纪德国观念论的批判精神与哲学诠释学相嫁接,为批判理论开放出可运用于社会批判,且能够在社会理论与历史哲学层面体现出主体间性效应的理性反思的诠释学视域,将诠释学从一种解释人类经验的理解模式发展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思模式。
傅永军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
飞矢为什么不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柏格森被引量:2
2017年
芝诺悖论"飞矢不动"不仅以其难以辩驳的论证挑战古希腊人的感觉常识和理智思维,也激发后世的哲学家不断对其进行解读和批评,由此引生出各种不同的运动观和时空观。亚里士多德认为芝诺之所以得出飞矢不动这个结论是因为他把连续的时间当作是由不连续的"现在"合成的;黑格尔认为芝诺对运动的否证源于他的时间和空间无内在差别;柏格森认为芝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运动与运动所经过的空间,用空间来构造运动,没有认识到运动是心理上的综合。关于"飞矢不动"的这些批判性解释从不同角度革新了对于运动的传统理解,但也各有其内在的理论困难。芝诺悖论似乎总能逸出对它的批评,显现出新的解释可能性。
黄启祥
关键词:芝诺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柏格森
人性与和平——墨子和平思想的当代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先秦诸子学说中,墨子学说是与儒家学说并立而行的两大时代显学。我们今天仍不断地从墨子的思想中发现东方古老的和平智慧。墨子的和平思想与他的人性理论密切相关。墨子用人性恶解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的必然性,而将人性善看作是和平的伦理学基础。人的善良本性唤起人的良知良能,使得人们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遵行和平共处、友爱共利的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一种尊重和互利的关系,实现永久和平。可见,墨子是从"所染"、"兼爱"、"非攻"、"天志"等篇所阐述的道德哲学角度,演绎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国际交往伦理规范,与康德所奠定的国与国之间实现永久和平的法治规范相映生辉,同为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理想的普遍理性基础。
傅永军
关键词:兼爱非攻人性交往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