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06)
作品数:
4
被引量:38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志军
王茂强
刘凤永
段峰
宋鹏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胜利油田胜利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题名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血栓
4篇
门静脉
4篇
静脉
4篇
静脉血
4篇
静脉血栓
3篇
系膜
3篇
门静脉血
3篇
门静脉血栓
3篇
肠系膜
3篇
肠系膜上静脉
3篇
肠系膜上静脉...
2篇
溶栓
2篇
溶栓治疗
2篇
介入
2篇
介入治疗
1篇
导管溶栓
1篇
导管溶栓治疗
1篇
动脉
1篇
动物
1篇
动物模型
机构
4篇
中国人民解放...
1篇
胜利油田胜利...
作者
4篇
宋鹏
4篇
段峰
4篇
刘凤永
4篇
王茂强
4篇
王志军
1篇
李方广
1篇
王燕
1篇
段留新
1篇
李强
传媒
2篇
中华消化外科...
1篇
中华肝胆外科...
1篇
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1篇
2012
1篇
2009
1篇
2008
1篇
2007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技术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小型猪9头,选用1头行预实验,8头用于正式实验。全麻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用球囊导管阻塞门静脉主干并注入凝血酶或自体血栓,30min后行门静脉造影证实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比较血栓形成前后影像学变化。对术中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必要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9头猪均成功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模型。第1头预实验猪模型建立后10min死亡,病理证实死亡原因为DIC。正式实验8头猪,6头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后饲养14d,其余2头术后3h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肝破裂和麻醉药物过量。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建立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为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宋鹏
王茂强
段留新
李强
段峰
刘凤永
王志军
李方广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PV阻塞[狭窄和(或)血栓形成]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男9例,女4例;年龄28~60岁(平均43岁)。其中PV血栓3例,PV吻合口狭窄9例,PV吻合口狭窄合并血栓1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例(其中8例有呕血病史)。7例用经皮经肝穿刺PV分支途径治疗,6例经TIPS途径,技术包括球囊扩张+置入支架8例、局部溶栓和清除血栓4例次、单纯球囊扩张2例、联合栓塞胃冠状静脉9例次。结果介入治疗技术均成功,无重要并发症,结束治疗时复查造影显示PV血流通畅,PV主干管径接近正常10例、3例残留狭窄〈30%。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5例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人,术后2周有显著改善;9例以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术后复查胃镜显示静脉曲张明显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病人,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复查Doppler超声波显示PV血流通畅。结论介入技术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PV阻塞的安全、有效方法。
刘凤永
王茂强
段峰
王志军
宋鹏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阻塞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狭窄
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留置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 评估经桡动脉途径留置肠系膜上动脉(SMA)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用经桡动脉途径留置SMA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47例,男34例、女13例,年龄19~65(44±13)岁,均有腹痛、腹胀、恶心、厌食等症状,无肠管坏死及腹膜炎证据,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留置导管至SMA灌注尿激酶(UK)(25万Iu~50万Iu/次,2次/d,总量1.5万Iu·kg^-1·24h^-1)5~11(7.1±2.5)d,同时给予肝素治疗(10Iu·kg^-1·h^-1),监测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间隔3d及撤出留置SMA导管前均常规行腹部CT增强检查。终止溶栓术的指征: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复查CT显示血栓消失或血管再通。出院后口服华法林≥12个月。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留置选择性SMA插管的成功率为100%。2例于开始溶栓后24h内腹痛腹胀加重、新出现腹膜刺激征,最终转外科探察证实存在小肠坏死。临床有效率占95.7%(45/47):治疗开始后24h腹痛腹胀减轻占80.9%(38/47)、未加重占17.0%(8/47);治疗开始后48h所有45例患者症状均有明确改善,结束溶栓前患者腹痛、腹胀消失并有食欲。拔出留置SMA导管前复查CT显示,29例(64.4%)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血栓几乎完全消失,16例(35.6%)的血栓有所吸收、部分血管再通,介入治疗前肠壁水肿、肠系膜水肿等均完全消失。与局部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9%(7/47),均为轻度,包括穿刺侧桡动脉搏动消失2例、桡动脉穿刺处微小血肿5例,未影响留置SMA导管治疗。随访时间12~86(48±20)个月,43例(95.6%)腹部症状未再复发。2例(4.4%)分别于出院后6个月、5年复发PV-SMV血栓形成,经再�
王燕
王茂强
刘凤永
王志军
段峰
宋鹏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静脉
门静脉
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择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即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approach,TIPS途径)]介入治疗(12例)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溶栓治疗(9例)。结果治疗成功19例,无严重并发症。11例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SMV—PV恢复血流,但12d后死于腹腔脓肿、MODS。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9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8例,无效1例。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导管SMA溶栓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宋鹏
王茂强
段峰
王志军
刘凤永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