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2006RFXXG019)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锦州张丹张永李雪莉张恒强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3篇吡唑
  • 3篇吡唑啉
  • 3篇吡唑啉酮
  • 3篇唑啉
  • 3篇啉酮
  • 3篇酰基
  • 3篇酰基吡唑啉酮
  • 3篇吸附波
  • 2篇配合物
  • 2篇配合物吸附波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分析
  • 1篇电极
  • 1篇修饰
  • 1篇修饰玻碳电极
  • 1篇一维链
  • 1篇一维链状
  • 1篇碳电极
  • 1篇配位
  • 1篇配位吸附波

机构

  • 5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5篇李锦州
  • 3篇张丹
  • 2篇李雪莉
  • 2篇张永
  • 1篇张恒强
  • 1篇钱姗妹
  • 1篇王人平
  • 1篇石巍
  • 1篇周丽娜
  • 1篇姜明秀
  • 1篇李雪丽
  • 1篇纪明珠

传媒

  • 3篇化学与粘合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铜(Ⅱ)与芳基取代酰基吡唑啉酮、腺嘌呤三元配合物吸附波的研究
2008年
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pH5.0),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得到1-对氯苯基-3-呋喃基4-呋喃甲酰基-5-吡唑啉酮(HL)、腺嘌呤(Ade)与铜(Ⅱ)三元配合物的灵敏吸附波,其峰电位为-0.58V(vs.SEC)。峰电流与铜质量浓度在0.02~10mg/L范围内分段呈线性关系,定量下限为2μg/L(3×10^-8mol/L)。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峰电流由中心离子铜(Ⅱ)还原产生。用直线法测得多元配合物组成比为1:1:1,表观稳定常数为7×10^7。此方法已用于粗盐、麦片和化妆品中痕量铜的测定,标准回收率98%~103%.
张丹李锦州张永
关键词:腺嘌呤配合物吸附波
酰基吡唑啉酮修饰玻碳电极对维生素C组分的电化学分析
2010年
制备了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用该电极对维生素C组分进行分析。考察了支持体系的pH值、配体修饰量、扫描起始电位、扫描速度等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aH2PO4-Na2HPO(4pH=5.5)缓冲溶液中,测定体系于0.5V(vs.SCE)处出现一尖锐、灵敏的修饰吸附峰。其浓度线性形范围关系:Y=6.70137+19.9381XR=0.99833。采用标准加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满意。
李雪莉李锦州
关键词:酰基吡唑啉酮修饰玻碳电极维生素C电化学分析
噻吩甲酰基吡唑啉酮与Pb(Ⅱ)配合物的吸附波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Pb(Ⅱ)与1-苯基-3-甲基-4-(α-噻吩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TP)配位吸附波的性质及反应机理。考察了支持电解质、体系pH值、配体用量、扫描的起始电位、扫描速度等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Ac-NaAc(pH=3.1)介质中,于-0.51V(vs.SCE)处出现一尖锐、灵敏的极谱峰,此极谱波被证明为配合物的吸附波。Pb(Ⅱ)含量在0.002~8μg·mL-1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峰电流由中心离子Pb(Ⅱ)还原产生。配合物的组成为Pb2+:HPMαTP=1:2。并将其用于粗盐、麦片、化妆品样品中铅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王人平李锦州李雪丽张丹周丽娜姜明秀
关键词:配合物吸附波
Cd(Ⅱ)与酰基吡唑啉酮的配位吸附波被引量:1
2008年
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d(Ⅱ)与1-苯基-3-甲基-4-(a-呋喃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ctFP)配位吸附波的性质及反应机理。考察了支持电解质、体系pH、配体用量、扫描的起始电位、扫描速度等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Ac—NaAc(pH=4.8)的介质中,于-0.67V(VS.SCE)处出现一尖锐、灵敏的极谱峰,此极谱波被证明为配合物的吸附波。Ca(Ⅱ)含量在0.2—12μg·mL^-1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峰电流由中心离子Cd(Ⅱ)还原产生。配合物的组成为Cd^2+:HPMαFP=1:1。
石巍李锦州李雪莉钱姗妹纪明珠
关键词:酰基吡唑啉酮配位吸附波
一维链状酰基吡唑啉酮配合物Zn(C_(26)H_(15)N_3O_2Cl)_2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被引量:2
2008年
A one-dimensional chain complex bis{4-[(Z)-(4-chlorophenylamino)(2-furyl)methylene]-3-methyl-1-phenylpyrazol-5-onato}zinc(Ⅱ) Zn(C26H15N3O2Cl)2 has been synthesize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thermal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The title complex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0.903 58(18) nm, b=1.359 8(3) nm, c=1.757 0(4) nm; α=102.42(3)°, β=101.24(3)°, γ=109.2(4)°, V=1.906 3(10) nm3. The final R factors are R=0.051 3 and wR=0.133 9. The zinc atom is four-coordinate involving two oxygen atoms and two nitrogen atoms forming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geometry. The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C-H…N, C-H…Cl, C-H…π, together with intramolecular π…π stacking in the large congujate system,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on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chain. The results of TG-DTA analysis show that the title complex was stable under 323 ℃.
张恒强李锦州张永张丹
关键词:晶体结构热稳定性超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