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岛市科技将才专项计划项目

作品数:30 被引量:610H指数:14
相关作者:宋金明李学刚石学法袁华茂郑国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沉积物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4篇生物地球
  • 4篇胶州湾沉积物
  • 4篇
  • 4篇
  • 3篇新生代
  • 3篇玄武岩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生物地球化学
  • 3篇群岛
  • 3篇无机碳
  • 3篇南黄海
  • 3篇活性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新生代碱性玄...
  • 2篇抑菌
  • 2篇抑菌活性
  • 2篇有机碳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青岛大学
  • 3篇海洋沉积与环...
  • 2篇山东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19篇宋金明
  • 12篇李学刚
  • 12篇石学法
  • 10篇袁华茂
  • 7篇李宁
  • 7篇郑国侠
  • 6篇鄢全树
  • 5篇张乃星
  • 5篇王昆山
  • 5篇贺志鹏
  • 5篇戴纪翠
  • 4篇高学鲁
  • 3篇程振波
  • 3篇詹天荣
  • 3篇徐亚岩
  • 2篇李小艳
  • 2篇杨慧娟
  • 2篇窦衍光
  • 2篇张蓬
  • 2篇娄红祥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
  • 5篇海洋科学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化学试剂
  • 1篇化学世界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09
  • 9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4-二-o-对甲苯磺酸-D-甘露醇酯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被引量:2
2005年
以海藻中提取的海洋活性物质D-甘露醇为原料,先与丙酮发生缩合反应,将1,2,5,6位的羟基进行保护,再对3,4位的羟基对甲苯磺酸酯化,最后对异亚丙基进行脱保护,还原1,2,5,6位的羟基.经过三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3,4-二-o-对甲苯磺酸-D-甘露醇酯,总产率为42.89%,熔点为76~78℃.合成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分析证实与分子式相符.同时首次对其抑菌的生理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G-菌Escherichia coli和G+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均分别为20g/L和15g/L,而对G+菌Staphylcoccus aureus基本没有抑制作用.
詹天荣邹玉霞郑立宋金明
关键词:抑菌活性
1998年特大洪水后长江悬浮颗粒物直接向冲绳海槽的输运:来自稳定同位素和C/N比值的证据
同陆地每年通过河流向海洋输送大约0.25×1015g 溶解有机碳(DOC)和0.15×1015g 颗粒有机碳(POC)。陆源有机质在海洋中归宿的问题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
蔡德陵石学法宋晓红
文献传递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5
2006年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戴纪翠宋金明李学刚郑国侠袁华茂
关键词:磷形态地球化学特征胶州湾沉积物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1
2007年
对采自长江口南支的130个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了20种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地球化学分区:Ⅰ区以相对富集SiO2,Sr,Zr元素为典型特征,主要涵盖5 m等深线以浅的长江三角洲前缘区;Ⅱ区以相对富集Al2O3,TFe2O3(全铁),MgO,Pb元素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前三角洲的广大区域。从地球化学分区的空间分布来分析,这两个分区元素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沉积水动力条件与沉积介质物化性质这两个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即在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王国庆石学法刘焱光窦衍光
关键词:长江口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环境
四硝酸甘露醇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
2006年
以海藻中提取的海洋活性物质D-甘露醇为原料,先与丙酮发生缩合反应,将1,2,5,6位的羟基保护起来,再对3,4位的羟基分别甲醚化、甲基磺酸和对甲苯磺酸酯化后,脱去异亚丙基保护基团,还原1,2,5,6位的羟基,并对其进行硝酸酯化,合成了3个标题化合物,产率在77%以上。合成的部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碳谱(13C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抑菌实验表明,这3个1,2,5,6-四-O-硝酸甘露醇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为50μg/mL,抑制作用没有太大的差别。
詹天荣杨慧娟宋金明娄红祥
关键词:抑菌活性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被引量:33
2008年
南海海盆玄武质岩石的全岩K-Ar年龄为7.9~3.8Ma,为南海扩张停止(15.5Ma)后、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的产物,可与其周边地区(如雷琼半岛、南海北缘及中南半岛等)同期火山作用的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从中挑选出了新鲜的玄武质岩石,并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具有OI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形成岩浆的部分熔融作用程度较低,岩浆在上升期间或在高位岩浆房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和堆晶作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南海地幔存在不均一性,岩浆源区性质为EM2与DMM的二端员混合模式,其中EM2为来自地幔柱物质的富集端员,DMM端员为大洋软流圈或岩石圈亏损地幔;Pb同位素特征显示本区存在Dupal异常,结合北冰洋Gakkel脊新发现的Dupal异常,表明此异常并非只限于南半球.从Sr-Nd-Pb同位素变异图解中可见,南海与雷琼半岛、南海北缘以及中南半岛地区可能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特征,与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南海海盆晚中新世以来的玄武岩为海南地幔柱提供了地球化学制约.
鄢全树石学法王昆山卜文瑞肖龙
关键词:新生代碱性玄武岩DUPAL异常地球化学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石丰登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刘东生鞠小华
关键词:柱样古环境
海水光衰减变化与颗粒有机碳估算——以菲律宾海为例被引量:5
2007年
2004年夏季在菲律宾海进行了上层水体光衰减(660nm)剖面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提出了海区悬浮颗粒有机碳的光学统计模型。根据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得到了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高分辨率颗粒有机碳断面,对颗粒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400~20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魏建伟方习生石学法杨刚李朝新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光衰减悬浮体菲律宾海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被引量:57
2006年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在水平分布上,近岸高于远海,垂直分布上,表层高于中下层,含量通常为几十到几百个μg/L,主要由陆源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和死亡残体组成,海水POC可来源于陆源、海源(海洋生物的生产)、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的转化,其中海源是其主要贡献者。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通过摄食-代谢过程产生碎屑POC,通过垂直洄游促进POC的向下沉降,通过细菌的降解将POC转化为其他形态。POC参与再循环与营养盐(特别是氮、磷、硅)之间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生命POC的新陈代谢造成了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反过来,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又改变了生命POC的组成及数量;无生命的POC一方面在生物及化学作用下分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及时补充了水体中氮、磷、硅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这在高生产力的珊瑚礁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其又通过在沉积物中的矿化,产生吸附位点,吸附营养盐,影响着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体中的交换。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关键词:生物过程营养盐
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被引量:70
2008年
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首次探讨了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潜力以及近海人工养殖大型藻类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渤、黄、东海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约为2.22亿t a^-1,固碳量的季节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夏季的固碳量占全年的65.3%。南黄海1999-2005年10-11月间浮游植物固碳强度有较大的年际变化,10-11月份7 a间其浮游植物最低固碳量为3.54万t d^-1,最高为16.58万t d^-1,平均为10.50万t d^-1,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磷对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次之的影响因素是Chl a和亚硝氮(NO2-N)的含量。南海的固碳能力约为渤黄东海的2倍,为4.16亿t a^-1,其季节变化和渤黄东海不同,南海浮游植物在冬季的固碳能力最强,在夏季最弱。整个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年固碳量达6.38亿t,可占全球近海区域浮游植物年固碳量的5.77%。实际外海龙须菜的养殖发现,龙须菜每年固定的碳为8.18 t,养殖密度与方式对其产量和固碳量影响巨大。近几年,我国大型经济藻类养殖产量每年在120-150万t左右,换算为固碳量为36-45万t,平均每年40万t,如果海藻养殖产量每年增加5%,到2010年,我国大型经济藻类养殖的固碳量可达57万t a^-1,海藻养殖是海洋增加碳汇有多重价值的重要措施。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
关键词:固碳浮游植物海藻养殖中国近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