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1906)

作品数:64 被引量:251H指数:10
相关作者:邓涛侯素宽陈少坤邹晶梅王世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38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地层学
  • 18篇生物地层
  • 17篇生物地层学
  • 17篇化石
  • 16篇白垩纪
  • 14篇中新世
  • 10篇白垩世
  • 9篇晚中新世
  • 9篇海相
  • 9篇非海相
  • 7篇英文
  • 7篇早白垩世
  • 7篇临夏盆地
  • 7篇哺乳动物
  • 6篇动物群
  • 6篇孢粉
  • 5篇生物群
  • 5篇热河生物群
  • 5篇陆相
  • 4篇动物化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南...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西北大学
  • 6篇重庆中国三峡...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临沂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瑞典隆德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甘肃省博物馆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伦敦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天台县国土资...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德岛大学
  • 1篇科罗拉多大学

作者

  • 12篇邓涛
  • 6篇陈少坤
  • 6篇侯素宽
  • 6篇邹晶梅
  • 5篇王世骐
  • 5篇沙金庚
  • 4篇孙博阳
  • 4篇王孝理
  • 4篇任东
  • 4篇史勤勤
  • 4篇周忠和
  • 3篇姚云志
  • 3篇卢小康
  • 2篇杨光
  • 2篇王亚琼
  • 2篇胡晗
  • 2篇秦利
  • 2篇泮燕红
  • 2篇黄万波
  • 2篇颉光普

传媒

  • 23篇地层学杂志
  • 18篇古脊椎动物学...
  • 5篇Scienc...
  • 3篇科学通报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Geosci...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31篇2012
  • 1篇2011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白垩世手盗龙类郝氏中鸟(恐龙:兽脚类)归入非鸟类似擅攀鸟龙类的再研究及擅攀鸟龙类和基干窃蛋龙类形态相似的讨论(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然而对其解剖学的重新研究显示,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中鸟的尾部虽然有所退化,但仍然很长,本文认为其约有20枚尾椎,其尾部的形态和比例都与尾羽龙(Caudipteryx)和耀龙(Epidexipteryx)相似。中鸟与基干窃蛋龙类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头骨短而高,小手指退化。在小翼掌骨的大小、手指的比例、坐骨不发育背侧和腹侧突起方面,中鸟与擅攀鸟龙类相似,而明显区别于中生代的鸟类。基于上述相似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干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共有的其他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窃蛋龙类,中鸟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中鸟和擅攀鸟龙类都具有伸长的前肢和脚爪。有关中鸟的分类位置及其与擅攀鸟龙科之间确切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新标本的发现;本文对中鸟分类位置的讨论,也说明了基于幼年个体进行新种命名时所存在的问题。
邹晶梅舒柯文
关键词:白垩纪兽脚类恐龙鸟纲
鹏鸟(Pengornis)一新材料及其对反鸟特征演化的指示意义(英文)被引量:3
2014年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胡晗周忠和邹晶梅
关键词: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早白垩世两只鸟类雌性个体的骨组织学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对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两个达到性成熟的热河鸟(Jeholornis sp.)和反鸟(Enantiornithes indet.)的雌性个体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河鸟和反鸟中,个体达到性成熟的时间要早于骨骼成熟。新的骨组织切片显示出与以往报道不同的骨组织结构,表明中生代鸟类的骨组织结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比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与以前报道过的热河鸟的骨组织结构相比,本文研究的雌性热河鸟的骨骼切片显示出更高的血管化程度,网状和径向的管道同时存在。反鸟的骨组织结构与此前报道过的早白垩世的反鸟Concornis相似,其骨壁主要是由平行纤维板骨组成,骨骼的血管化程度要高于以往报道过的反鸟成年个体。骨组织结构显示出该反鸟个体的骨质沉积速率已明显下降,表明其已经达到了性成熟阶段。
邹晶梅王敏郑晓廷王孝理周忠和
关键词:中生代组织学反鸟热河生物群
记甘肃广河晚中新世祖熊头骨化石(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记述了一件与下颌咬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祖熊头骨化石。化石发现于甘肃临夏州广河县槐沟村柳树组地层中上部,其层位与时代为新近纪灞河阶/期的晚期,距今约8 Ma。对比研究表明,该头骨与目前所有已知熊类祖先类型都不同,应为一新种,定名为Ursavus tedfordi(戴氏祖熊)。采用TNT软件包对11种祖先熊类和37个特征组成的数据进行不同条件(non-additive,additive等)下全搜索(Implicit Enumeration),并采用自引导法(bootstrapping)进行可信度评价。我们从基于部分特征加积(partially additive)条件下所得出8个最简约树中选取树5作为最可信简约树。该树表明,熊科从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豺熊类(hemicyonids)分出后产生了两类基干类型,Ballusia elmensis和B.orientalis。后者稍更进步,可能为一特异支。此后产生了两大次支:一支向印度熊(可能还有郊熊)+大熊猫演化;另一支则由中-晚中新世的祖熊(Ursavus)和此后由某类祖熊所产生的现生熊类(不包括大熊猫)组成。从现有的化石判断,新建戴氏祖熊是与现生熊类在形态上最为接近的祖先类型,但戴氏祖熊具有某些自近裔性状,可能为一早期旁支。
邱占祥邓涛王伴月
关键词:晚中新世大熊猫
弓颌猪(偶蹄目、猪科)的觅食行为:头骨和下颌骨形态功能分析的研究实例被引量:1
2014年
将一种晚中新世小型猪科动物弓颌猪的头骨及下颌特征与现生猪科及西猯科材料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形态功能分析.尽管相对窄的枕部以及相对短的头骨制约了头骨的摆动幅度,但发育吻骨和相对较强的吻部肌肉仍然使得弓颌猪具有很可观的拱掘能力.显著宽的前颧弓板以及强壮的犬齿弧形围龛在拱掘时对头骨及犬齿起保护作用.强烈会聚的顶嵴和强壮的面嵴表明弓颌猪发育强壮的咀嚼肌,这使得其可以迅速闭合口部,并使得下颌纵向及侧向的运动能力都很强.弓颌猪的头-颌关节形态及其相对较高的位置表明在咀嚼时既有压碎作用又有研磨作用.弓颌猪的颊齿冠面特征简单,表明其食物可能较现生猪科的食物柔软.推测弓颌猪的饮食结构可能介于森林型和开阔环境的现生猪科动物之间,生境可能为相对潮湿的森林边缘或靠近开阔的温带草原环境.
侯素宽邓涛何文陈善勤
关键词:猪科晚中新世临夏盆地觅食行为
A mammalian fossil from the Dingqing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northern Tibet,and its relevance to age and paleo-altimetry被引量:30
2012年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npola Basin.The medial condyle of the distal trochlea of the humerus specimen from Lunbori gradually contracts from medially to laterally.The margin of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medial condyle is not prominent,the well-developed medial epicondyle strongly extends posteriorly,and is divided from the articular facet of the medial condyle by a groove;all of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Rhinocerotidae.The medial condyle is wide at the bottom and narrow at the top.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 is relatively shallow,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ubercle is very weak.The medial part of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medial condyle smoothly connects to the bony surface above,but 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Plesiaceratherium.These comparisons imply that the Lunbori specimen is closest to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in the Shanwang Fauna from Linqu,Shandong Province,in size and morphology.Thus,its ag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late Early Miocene(Shanwangian Age),about 18-16 Ma.Discovery of the rhinocerotid fossil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ogene.While adjusting to paleo-temperatures of the Early Miocene,a paleo-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elevation was close to 3000 m in the Lunpola Basin during this time.
DENG TaoWANG ShiQiXIE GuangPuLI QiangHOU SuKuanSUN BoYang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伦坡拉盆地西藏北部晚中新世晚第三纪
临夏盆地早中新世上庄组的巨獠犀门齿化石(英文)被引量:4
2013年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邓涛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犀科
云南禄丰石灰坝地点的三趾马(Hipparion)化石被引量:5
2013年
描述了产自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其中一个种个体大、上颊齿窝内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马刺呈不对称的多分叉状、次尖呈颈状收缩。根据上述特征组合将其归为西氏三趾马(Hipparion theobaldi (Lydekker, 1877)), 该种在南亚的西瓦里克地区也有分布。另一个种个体小、上颊齿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下颊齿外谷窄而且浅。禄丰这一种与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的三趾马均有明显差异,故将其定为禄丰三趾马(新种)(Hipparion (Hipparion) lufengense sp. nov.), 该种在西瓦里克地区亦有分布。根据这两种三趾马的齿冠高度及褶皱情况判断,两个种均向适应粗硬食物的方向发展。在这两个种生活的时期里,禄丰以森林环境为主,而西瓦里克地区则向草原化方向发展。因此推断这两个种在积极适应当地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为寻求更加适宜的环境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孙博阳
关键词:中新世三趾马古环境迁徙
早期鸟类及其近亲的腹肋腔:大小和功能(英文)
2015年
对中生代鸟类及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非鸟兽脚类腹肋腔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据报道,在兽脚类中,腹肋腔的大小与个体大小正相关。然而与早期报道相反,基干鸟类的腹肋腔按个体大小比例似乎比非鸟兽脚类的大,这表明在缺乏前后向充分发育的胸骨时,腹肋可能作为一种补偿性结构,具有附着肌肉的功能。像鳄鱼一样,具有胸骨的早期鸟类的近端一排腹肋与胸骨相关联,表明这两种结构在功能上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在所有腹肋结构中都没有发现任何用来附着肌肉的痕迹,所以这一观点还没有此方面证据的支持。或者,大型的腹肋腔可能与呼吸功能以及鸟类飞翔需要的大量氧气供应有关。由于这些细弱骨骼结构的保存往往不完整,好的样本太少,以至于无法从对腹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得出重要的结论。
邹晶梅郑晓廷王孝理张晓梅周忠和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白垩纪鸟纲胸骨
三峡地区最晚更新世的梅氏犀兼述中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化石被引量:6
2012年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是这个种已知时代最晚和分布最为靠南的记录。适合温带气候的S.kirchbergensis在中-晚更新世南下至长江流域,可能是受到冰期寒冷气候的压迫所致。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S.kirchbergensis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S.kirchbergensis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另外,本文还对我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种类,特别是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进行了全面地厘定。
陈少坤黄万波裴健贺存定秦利魏光飚冷静
关键词:更新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