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B288)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范庆超于静景志强高婧更多>>
相关机构: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巴蜀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作家
  • 8篇满族
  • 8篇抗战
  • 7篇战时
  • 7篇抗战时期
  • 6篇文学
  • 6篇满族作家
  • 3篇民族
  • 2篇诗歌
  • 2篇诗人
  • 2篇小说
  • 2篇小说创作
  • 2篇满族诗人
  • 1篇东北沦陷区
  • 1篇东北少数民族
  • 1篇东北文学
  • 1篇东北作家
  • 1篇东北作家群
  • 1篇新作
  • 1篇野猪

机构

  • 10篇长春师范大学
  • 3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巴蜀中学

作者

  • 13篇范庆超
  • 1篇高婧
  • 1篇景志强
  • 1篇于静

传媒

  • 2篇满语研究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满族研究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临沂大学学报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年份

  • 5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传统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时期的东北朝鲜族文学不仅表现出反帝抗争的时代性,还显现出多元厚重的民族素质与底蕴。东北朝鲜族作家凭借"下意识的文化自在性",充分传播、诠释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包括朝鲜族的服饰、劳动生活、饮食、岁时节令等民族习俗文化,勤劳、顽强、坚韧、乐观、豁达等民族精神品格。对这些朝鲜族文化传统的恰切描述,成为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鲜明民族性的内在支撑。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民族文化传统
东北少数民族文学抗争精神溯源(1931—1945)——以满族、朝鲜族作家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2014年
在1931—1945年间的中华抗战文学格局中,东北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异常突出的抗争精神。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纷纷以笔为刀枪,协力奏响了中华反帝抗战的最强音。其中,满族作家和朝鲜族作家在抗争精神的表达上表现出"集群"性的优势和更大规模的反抗声浪。这既受到反帝抗战普遍性时代风潮的感召,还源于满族、朝鲜族作家基于特殊历史境遇而生的故土情结、祖先意识、仇日情绪、自尊和耻感等民族心理。捋清这抗争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有助于认识抗战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的时代和民族特质。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作家抗争精神
“政治—文学”家二重身份下的抗战表达——论罗烽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被引量:3
2013年
"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罗烽因"政治—文学"家的二重身份,使其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显示出高度理性,充分强化了抗战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具体表现为:痛斥日本殖民者罪行、煽动反帝情绪;发掘民族精神韧力、支撑抗争意志;全面观照战争环节,呼吁抗战理智;刻意营造冷峻文风,激发危机意识。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小说创作
比较文学视阈下东北汉族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摭论
2013年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范庆超景志强
满族作家李辉英的抗战文学担当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时期的李辉英始终带着一种强烈的家国、社会与民族担当进行写作,体现了一个满族作家可贵的中华情怀与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怀和精神,李辉英能够深刻演绎抗战主题,真实诉说民生疾苦、透彻诠释人生至理、深情回望东北家园。这些积极的文学担当,拓宽并延伸了抗战文学的社会历史内涵与地域民族文化空间。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满族作家
在场的生态文学表达——满族作家胡冬林新作《野猪王》解读被引量:1
2013年
与很多"书斋式"的生态写作不同,《野猪王》是走入现场的。满族作家胡冬林长年累月扎根于长白山,亲身实地寻访那里的动植物,并特别叙写了野猪这一稀有种群在大森林中的生长、繁衍与濒临灭亡,给人以直接而真切的情感震颤与生态启示,是在场性生态写作的典范。胡冬林还能以"长白山作家"的地域文化身份,随时随地将东北文化真切鲜活地融入生态表达之中,充分实现了"文化的在场书写"。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作家在场
杨子忱诗歌的民族记忆与社会书写
2013年
满族诗人杨子忱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对满族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进行了诗性追忆。由满族记忆到社会书写,杨子忱完成了从"满族诗人"到"大道歌者""时代诗人"的身份跨越。为民族、民生、社会与时代热情书写的同时,杨子忱不忘构建自己的心灵田园,以此作为沉淀生命情怀的"心灵文学史"。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诗人民族记忆
论满族作家关沫南的“曲笔抗战”
2014年
作为留守东北沦陷区的满族作家,关沫南笔下的抗战相比于纵情呐喊的东北流亡文学自然艰难许多。面对日伪的文化专制和政治胁迫,关沫南的抗战表达只能"带着镣铐跳舞",通过控诉封建观念和制度、展现阶级压迫、记录青年人的内心苦闷与挣扎等方式来寄寓作者的反帝诉求。这样的"曲笔抗战"折射出关沫南不屈的反帝意志和高超的文学智慧。分析关沫南的"曲笔抗战",将有助于深化认识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逶迤曲折的生长态势和顽强不屈的韧性精神。
范庆超马明川
民族情怀的诗性彰显 普世意义的哲学探寻——巴音博罗的诗歌创作论
2012年
满族诗人巴音博罗凭借深挚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诗意想象展示了"满族当代诗歌"的一种典型样态,使满族的文化记忆、民族精神的嬗变、民族命运的走向都得到了充分的诗性诠释。巴音博罗的文学努力并未就此止步,作为一个怀有宏大文化理想的时代诗人,他还对普世性的历史文明和生命现象进行了积极的哲学思考,为打通民族文学和普世文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范庆超
关键词:满族诗人诗歌创作
东北作家群中的满族作家
2013年
抗战时期(1931——1945)的东北作家群曾经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取得,与东北作家群中满族作家的杰出表现密不可分。凭借对抗战主题及时敏锐的揭示和全面深刻的开掘,东北作家群中的满族作家成为中华抗战文学不折不扣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抗战时期的东北满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抗战文学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范庆超
关键词: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满族作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