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6-004)
- 作品数:16 被引量:240H指数:8
- 相关作者:成水平吴振斌梁威李柱于一凡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花生壳、大豆壳和柚子皮对Cr^(3+)、Cu^(2+)和Ni^(2+)的吸附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采用农林废弃物花生壳、大豆壳、柚子皮对重金属离子Cr3+、Cu2+和Ni 2+进行吸附研究,探讨反应时间、吸附剂用量、pH、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柚子皮对Cr3+、Cu2+、Ni 2+的吸附效果优于花生壳和大豆壳,其在20℃、pH 5.00、10.0mg/kg条件下,反应360min,Cr3+、Cu2+、Ni 2+的吸附率分别可达83.20%、84.50%、59.10%;花生壳、大豆壳和柚子皮对Ni 2+的吸附率远低于Cr3+和Cu2+;花生壳、大豆壳和柚子皮对Cr3+、Cu2+、Ni 2+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率随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在一定范围内,吸附率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增加;溶液初始pH在2~5时,吸附率随pH增大而增加;Cu2+、Ni 2+的吸附量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减少,但Cr3+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略增加。
- 于芮胡忻丁竹红张宇峰尹大强
- 关键词:花生壳柚子皮重金属
- 大型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研究进展被引量:83
- 2010年
-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以往的物理及化学修复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效果不甚理想,而利用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是一种低廉有效的处理方法。文章综述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植物修复重金属水体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4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对重金属的蓄积效果;并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影响因素如植物生活型、生物量、株龄以及重金属的类型、初始浓度和水体的理化性质等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筛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超蓄积能力、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机理机制研究以及应用多种类型植物的组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并且提出了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王谦成水平
- 关键词:植物修复重金属水生植物蓄积水体
- 从历史码头到世博水门——上海东码头地区的更新与再利用被引量:1
- 2011年
- 2009年初,上海政府决定在杨浦区原秦皇岛路"黄浦码头"设立一座"世博水门"。有关部门同时提出,项目既需要满足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水陆交通枢纽功能,也需要兼顾世博会后作为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的使用需要。
- 于一凡赵兆
- 关键词:滨水码头再利用交通枢纽公共空间
- 兼顾景观构建的丁岗河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12年
- 由于城市河道基底有机质及污染物含量较高,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基底生境根本不适合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特别是沉水植物难以生长,从而无法有效改善水质。本研究通过基底泥质改良和基于根系径向泌氧量(ROL)的水生植物的筛选,并结合密植型生态浮岛强化净化技术,实现了丁岗河河道基底生境的有效改善和水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通过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和示范,有效改善了丁岗河水环境质量,其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水标准(GB3838-2002)。同时,丁岗河城市滨河水生态景观得到明显提升。
- 杨长明徐琛
-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 伊乐藻对Cu Cd污染底泥修复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人工模拟水缸培养方法,研究了湖泊底泥不同Cu、Cd处理对沉水植物伊乐藻生长、叶绿素含量以及Cu、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Cu刺激伊乐藻的生长(生物量、叶绿素),高浓度抑制伊乐藻的生长;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伊乐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一直降低,在底泥Cd含量为168.69mg·kg-1DW(含背景值)时,植株出现死亡。随着Cu处理浓度的增加,伊乐藻体内的Cu含量一直增加,在底泥Cu含量为414mg·kg-1DW(含背景值)时,根部、叶部的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0.21和0.17);伊乐藻体内的Cd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底泥Cd含量为88.69mg·kg-1DW时,根部、叶部的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0.07和0.09)。以上结果说明,伊乐藻对Cu、Cd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可以作为原位修复Cu和Cd污染底泥的植物种类应用。
- 王谦成水平李柱李柱
- 关键词:CU底泥沉水植物
-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被引量:28
- 2013年
- 针对巢湖流域典型城市河流污染特征及成因,以合肥市南淝河为研究对象,开展以水功能区划及水质修复为目标的"库—河—湖"多闸坝水质水量调配技术、河道水陆生态界面重建与污染生物生态拦截技术、底泥疏浚与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城市景观河道水生植物组合强化净化技术、基于生态功能的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了城市河流水质保障与修复技术体系。该技术应用于合肥市南淝河上游示范河段后,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巢湖流域城市河湖水系污染控制、缺水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体系和示范。
- 成水平冯玉琴吴娟尹大强梁威张浏吴东彪
-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生植被重建
- 马来眼子菜活性组分的抑藻效应研究
- 采用藻类毒性实验示踪,选择最佳溶媒提取马来眼子菜植物体内的抑藻活性组分和化合物,分离得到6组活性组分,除了其中一组活性较弱外,其他五组在20mg/L时,抑制率均在50%左右。对活性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得到7中抑藻活性物...
- 张胜花胡陈艳吴振斌高云霓
- 关键词:化感作用马来眼子菜羊角月牙藻
- 文献传递
- 南淝河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为了研究受污染城市河道南淝河在进行修复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于2009年10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在南淝河河道中采集水样,直接从水中提取总DNA,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V3区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DGGE(变形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后,获得水体细菌群落的DGGE指纹图谱;同时运用平板计数法对水体的异养细菌进行计数。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位点南淝河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都很丰富,但不同季节优势种有差异;相同季节临近位点细菌种群结构的相似性较高,且有顺河而下相近位点相似性增高的趋势。南淝河水体异养细菌数量秋季为20.3×103~616.3×103CFU/mL。冬季为2.3×103~53.6×103CFU/mL,冬季异养细菌数量比秋季低一个数量级,并且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多。但与其他同等富营养化水平的水体相比,其异养细菌含量较低。
- 蔡林林周巧红王川李柱李柱成水平
- 关键词:细菌群落结构PCR-DGGE种群分析
- 缺水河流水质改善方案研究-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
- 市南淝河是入巢湖的最大支流,也是平时上游无来水水量的缺水河流,水量主要来自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及支流污染汇流.本研究开发了模拟水量—污染物迁移转化耦合关系的南淝河水量—水生态数学模型,通过开展水量调度工程试验以及水质监测...
- 尹海龙叶之徐祖信
- 关键词:河流污染水量调度水质监测环境治理
- 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11年
- 底泥是湖泊重要的内源污染来源,关于底泥污染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钝化、覆盖、生物修复等。钝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它通过抑制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来控制水体营养盐含量。文章综述了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原位钝化技术的特点及主要功能;介绍了常用底泥钝化剂的应用情况以及新型钝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钝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贾陈蓉吴春芸梁威吴振斌
- 关键词:底泥原位钝化钝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