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90260)

作品数:69 被引量:468H指数:11
相关作者:龚一鸣詹仁斌马学平纵瑞文张立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天文地球
  • 38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化石
  • 13篇地层
  • 12篇生物地层
  • 10篇遗迹化石
  • 8篇泥盆世
  • 7篇泥盆纪
  • 6篇志留纪
  • 6篇珊瑚
  • 6篇晚泥盆世
  • 6篇西准噶尔
  • 6篇奥陶世
  • 4篇地层学
  • 4篇遗迹学
  • 4篇三叶虫
  • 4篇上泥盆统
  • 4篇剖面
  • 4篇腕足
  • 4篇化学地层
  • 4篇古环境
  • 4篇古生代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6篇北京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河南理工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广西大学
  • 1篇甘肃省地质调...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河南省生物遗...
  • 1篇大阪市立大学

作者

  • 12篇龚一鸣
  • 8篇詹仁斌
  • 7篇马学平
  • 6篇张立军
  • 6篇樊隽轩
  • 6篇纵瑞文
  • 5篇刘建波
  • 4篇黄冰
  • 4篇唐鹏
  • 3篇张美琼
  • 3篇陈清
  • 3篇廖卫华
  • 3篇王怿
  • 3篇沈树忠
  • 3篇宗普
  • 3篇李越
  • 3篇吴荣昌
  • 3篇龚一鸣
  • 3篇赵曌
  • 2篇侯旭东

传媒

  • 14篇古生物学报
  • 10篇地层学杂志
  • 8篇中国古生物学...
  • 7篇古地理学报
  • 7篇中国科学:地...
  • 6篇Scienc...
  • 5篇Acta G...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Journa...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Integr...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15篇2018
  • 9篇2017
  • 11篇2016
  • 13篇2015
  • 11篇2014
  • 4篇2013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迹化石对显生宙5大生物-环境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3
2015年
通过系统梳理与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5次生物大灭绝期遗迹化石记录相关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发现遗迹化石对5次大灭绝事件为负响应,即在大灭绝事件之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期间,遗迹化石的多样性、丰度、潜穴直径、生物扰动强度、遗迹组构阶层都大为减小.遗迹化石反映的造迹生物行为习性和觅食策略在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也各有不同,食沉积物性觅食策略在晚奥陶世和晚白垩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滤食性觅食策略在晚三叠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机会主义遗迹(如Planolites)、食沉积物性和滤食性等多种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在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遗迹化石记录了底栖生物系统由简单向复杂、由二维向三维生态空间拓展的变化趋势.
张立军赵曌龚一鸣
关键词:遗迹化石显生宙地层学环境影响
地史时期生物大灭绝及其对当代生物多样性的启示被引量:3
2014年
地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模式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但期间发生过多次灭绝事件,使得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目前公认的是动物界在显生宙经历了5次较为显著的大灭绝,但没有证据表明,全球变冷或变暖必然会导致生物大灭绝。地史时期的生物大辐射多发生于全球暖期(温室)。对于灭绝是否存在周期性,目前仍有不同意见。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地球环境的演变2个方面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当代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但对比地史时期的资料及模型预测表明,目前并未进入"第6次大灭绝"。
宗普薛进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大灭绝
滇东北昭通箐门的泥盆纪珊瑚(一)——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被引量:1
2016年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文中仅描述该剖面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并讨论有关地层划分和珊瑚群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
廖卫华马学平
关键词:四射珊瑚下泥盆统滇东北
遗迹学的可持续发展: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综述被引量:4
2016年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张立军范若颖
关键词:遗迹化石遗迹学
Meganodular Limestone Points South China Paleoplate to the Late Ordovician Equator
2016年
Objective Time-specific litho- and biofacies often hold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unique ancient ecosystems that no longer exist on Earth today. This report summarizes one of such time-specific facies--the 3-D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Pagoda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as investigated by Zhan et a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5.07.039).
ZHAN RenbinJIN JisuoLIU Jianbo
什么引起五次生物大灭绝?被引量:62
2017年
尽管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当今地球正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生物大灭绝之中,然而由于人类拥有的直接观察记录非常短暂,难于正确判断当今地球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危机.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了五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这些事件造成当时海洋中至少75%的物种在短时间内灭绝,陆地生态系统形成以后,也同样遭到重创.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原因成为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危机的重要依据.根据对5亿多年以来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泥盆纪晚期F/F、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生物的种类、灭绝模式以及环境背景分析表明,地球上显生宙以来还没有发生过造成整个地球生物圈彻底毁灭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均伴随有剧烈的环境变化,大气CO_2、温度(包括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海洋酸化、海平面变化和海水缺氧等全球性的气候、环境剧变是造成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环境灾变最为常见的触发机制是超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不但喷出大量CO_2等温室气体,同时可以触发大量蕴藏在内陆盆地和大陆架上的甲烷气体等快速释放.地外体撞击、超新星爆发、太阳耀斑爆发等事件可能会瞬间毁灭地球,但并不是地质历史时期已经发生的生物大灭绝的主因.
沈树忠张华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火山喷发温室效应环境恶化
基于CONOP的华南奥陶纪海洋生物演化研究
随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定量地层学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定量地层学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地层之间的对比问题。目前主要的定量地层学方法包...
邓怡颖樊隽轩陈中阳
关键词:奥陶纪
文献传递
在西准噶尔晚泥盆世陆相地层中发现首例缺棘短胸节甲鱼类
2020年
记述了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早法门期月骨鱼科(属于盾皮鱼纲节甲鱼目短胸节甲鱼亚目缺棘短胸节甲鱼超科)一新属——布龙鱼(Bulongosteus gen.nov.).新属发现于朱鲁木特组上部辫状河相砾岩和含砾砂岩中,新属的主要特征是:中颈片呈前缘前凸、后缘前凹的三角形,两侧微内凹;副颈片后缘超过中颈片后缘,发育两条感觉管;眶前片加大以致形成眼眶的前背缘,表面具有较为密集的瘤点;缘片前缘加厚形成眼眶后缘,3条感觉管呈明显"Y"字形;后腹侧片细长.布龙鱼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节甲鱼类,也是缺棘短胸节甲鱼类在陆相沉积中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我国缺棘短胸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扩展了缺棘短胸节甲鱼类的地理分布和生态范围,也表明缺棘短胸节甲鱼类同晚泥盆世众多鱼类一样也是一类广盐性鱼类.
刘一龙纵瑞文龚一鸣
关键词:晚泥盆世河流相西准噶尔
显生宙(宇)各纪(系)译名溯源
2014年
目前所使用的显生宙(宇)各纪(系)的译名出处多样,说法不一。绝大部分译名出自日本学者在19世纪80年代音译或意译,少量译名由我国学者在民国初年直接翻译或修改日译术语而来,而"古近纪(系)"和"新近纪(系)"两个译名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由我国学者根据新的地层学成果译出。
王光旭詹仁斌
关键词:年代地层中文译名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 Devonian (Famennian) Strata in the Northwestern Border of the Junggar Basin,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被引量:14
2017年
The base of the Saerba Member (Mbr) of the Hongguleleng Formation (Fm.) probably lies in the Famennian Palmatolepis crepida Zone; the Longkou Mbr is probably a sedimentary wedge that thins out northwards; the Duguer Mbr has an approximate ag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 marginifera Zone or the Lower Pa. rugosa trachytera Zone through the top of the Pa. perlobata postera Zone; the Wulan Mbr has an age approximat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whole Pa. gracilis expansa Zone. In the Bulongguoer section, the Lower Mbr of the Hongguleleng Fro. corresponds to Famennian Pa. crepida Zone through Pa. marginifera Zone; the Middle Mbr probably ranges from the Pa. r. trachytera Zone through the Pa. g. expansa Zone. The basal Namu Mbr of the Heishantou Fm. is probably the product during and after the Hangenberg Ev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phonodellapraesulcata Zone, which is still within the Devonian. In this context, the underlying Chasi Mbr may approximately correspond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S. praesulcata Zone (before the Hangenberg Event).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strata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 Devonian in the Gennaren and Saerba areas each constitutes a structure of syncline, which differs from the previous recognition of a monocline structure.
MA XuepingZHANG MeiqiongZONG PuZHANG YuboLü Dan
关键词:JUNGGARXINJIANG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