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08-83074)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成秋生李泽潘小平杨勇许淼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溶酶
  • 2篇组织型
  • 2篇组织型纤溶酶...
  • 2篇纤溶
  • 2篇纤溶酶
  • 2篇纤溶酶原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系统
  • 1篇溶酶原激活剂
  • 1篇溶栓
  • 1篇重组组织型
  • 1篇重组组织型纤...
  • 1篇组织型纤溶酶...
  • 1篇组织型纤溶酶...

机构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杨勇
  • 2篇潘小平
  • 2篇李泽
  • 2篇成秋生
  • 1篇王彦莉
  • 1篇李蒙燕
  • 1篇余健敏
  • 1篇许淼
  • 1篇黄翬

传媒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3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杨勇许淼潘小平成秋生李泽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系TOAST分型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溶栓试验(NINDS)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多模式CT检查,对符合溶栓标准的8例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0.9mg/kg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d、30d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8±5.33),治疗后24h、7d、30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0.01±6.69)(6.77±3.56)、(4.12±3.09),治疗前和治疗后7d、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为(20.63±8.67),治疗后24h、7d、30dBarthel指数分别为(22.77±8.96)、(45.78±23.89)、(59.45±31.03),治疗前和治疗后7d、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再梗塞死亡。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有助于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使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成秋生潘小平杨勇李泽余健敏李蒙燕王彦莉黄翬
关键词:脑梗死C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