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70430)

作品数:4 被引量:148H指数:4
相关作者:梁永超孙万春杨艳芳娄运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
  • 3篇酶活性
  • 2篇炭疽
  • 2篇炭疽菌
  • 2篇小麦
  • 2篇木质素
  • 2篇抗病
  • 2篇黄瓜
  • 2篇过氧化物酶
  • 2篇白粉
  • 2篇白粉病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叶片
  • 1篇炭疽病
  • 1篇歧化酶
  • 1篇相关酶
  • 1篇相关酶活性
  • 1篇小麦叶
  • 1篇小麦叶片
  • 1篇酶活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梁永超
  • 3篇杨艳芳
  • 3篇孙万春
  • 1篇娄运生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3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硅和接种黄瓜炭疽菌对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被引量:25
2002年
以抗、感炭疽病的 2个黄瓜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硅酸盐和黄瓜炭疽菌诱导接种对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诱导接种能使处理叶 (第 3叶 )和非处理叶 (第 4、第 6叶 )的POD活性显著增强 ,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而加硅与不加硅处理之间的POD活性差异不显著 ,加硅不接种处理 (Si+C- )与CK的POD活性的差异也不显著 ,硅酸盐本身不是一种诱导剂 ,对POD活性无影响 ;叶位越高 ,接种与不接种处理的POD活性差异越小 ,甚至在第 6叶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由下向上 ,所获得的系统抗病性逐渐减弱 ;在接种后的第 4天接种与不接种处理差异较小 ,第 8天时差异显著增大 ,但在第 12天时 ,第 4和第 6叶片POD活性在接种与不接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 ,有逐渐扩大又缩小的过程 ,所产生的系统抗病性大约维持 2周左右。经诱导接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对免疫效果达 33.2 % ,而Si -C +处理与接种加硅 (2 0mmol·L-1)处理之间的植株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
孙万春梁永超杨艳芳
关键词:接种炭疽菌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抗病性
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炭疽病的抗性研究被引量:65
2002年
以抗 /感炭疽病的津研 4号和新泰密刺两个黄瓜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硅酸盐和诱导接种炭疽菌对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诱导接种能使处理叶 (第3叶 )和非处理叶 (第 4、6叶 )的PPO活性显著增强 ,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而加硅与不加硅处理之间的PPO活性差异不显著 ;随着叶位升高 ,诱导接种与不诱导接种处理之间的PPO活性差异越小 ,甚至在第 6叶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由下向上 ,所获得的系统抗病性逐渐减弱。同样 ,诱导接种能增强植株PAL活性和提高植株木质素含量 ;但加硅处理均不能提高植株PPO、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 ,甚至使PAL活性还略有降低。经诱导接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对免疫效果达 33.2 % 。
梁永超孙万春
关键词:炭疽菌酶活性木质素黄瓜抗性
硅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木质素的影响及与抗白粉病的关系被引量:90
2003年
以抗 /感白粉病的南农 99 18和苏麦 3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硅对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动态变化和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接种的情况下 ,施硅与否对抗 /感品种植株叶片的POD和SOD活性及木质素含量均无影响。而在感病情况下 ,施硅能显著提高小麦感病品种的POD活性和木质素含量 ,但对抗病品种的POD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可降低小麦感病品种的SOD活性 ,但提高了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施硅能显著降低感病品种植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 ,提高其对白粉病的抗病能力 ,相对免疫效果达38.79%,其中硅的浓度以 1.7mmol·L-1为最佳。
杨艳芳梁永超娄运生孙万春
关键词: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木质素
施硅对感染白粉病小麦叶片抗病相关酶活性及硅微域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以抗/感白粉病的南农99-18/苏麦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硅对接种白粉病后小麦叶片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叶片硅微域分布的影响,以探讨外源硅增强小麦抗白粉病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不接病原菌时,施硅与否对抗/感病品种的PAL、PPO、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感病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施硅可显著地提高抗病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接种病原菌后,抗/感品种小麦叶片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AL和PPO活性均显著提高,而施硅处理显著地提高了感病品种的这四种酶活性和抗病品种的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但施硅处理对于抗病品种的PAL和PPO活性影响不显著。同时,施硅处理下,叶片硅元素相对重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并有向刺状体基部和维管束组织富集趋势;接种病原菌后,叶片硅元素明显向病原菌侵染位点聚集,尤其有外源硅供给条件下,这种富集效应尤为显著。这意味着,硅不仅通过调节植株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酶活性,而且同时可通过在侵染位点的淀积而构建了防病原菌侵入的"物理或机械屏障",以达到增强小麦的抗病性,从而抑制小麦白粉病病害发展。
杨艳芳梁永超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