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411043500)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文张红卫苏云普颜秋叶贺丽君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芽囊原虫
  • 6篇原虫
  • 6篇人芽囊原虫
  • 3篇小鼠
  • 2篇电镜
  • 2篇扫描电镜
  • 2篇射电
  • 2篇透射电镜
  • 2篇黏膜
  • 2篇昆明小鼠
  • 2篇肠黏膜
  • 1篇原虫感染
  • 1篇粘膜
  • 1篇症状
  • 1篇人芽囊原虫感...
  • 1篇培养基
  • 1篇无症状
  • 1篇硝唑
  • 1篇扩增
  • 1篇基因

机构

  • 6篇河南中医药大...
  • 6篇河南省疾病预...
  • 6篇郑州大学

作者

  • 6篇苏云普
  • 6篇张红卫
  • 6篇李文
  • 5篇贺丽君
  • 5篇薛长贵
  • 5篇王东
  • 5篇颜秋叶
  • 1篇汤黎明

传媒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3篇2006
  • 3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无症状人芽囊原虫感染调查及PCR鉴定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调查当地居民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用PCR鉴定方法进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收集当地居民粪便标本,碘染色法镜检人芽囊原虫,体外分离培养并观察其形态及繁殖方式,提取人芽囊原虫基因组DNA,用针对人芽囊原虫SSu r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共调查415例当地居民,镜检发现4例阳性,均为无症状人芽囊原虫感染者,阳性率0.96%,未见其他寄生虫合并感染。分离培养观察形态主要为空泡型和颗粒型,未发现阿米巴型和包囊型。繁殖方式以二分裂为主,偶见出芽生殖及三分裂,未发现裂体生殖。PCR扩增获得特异性的阳性条带。结论无症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低,可以通过扩增其SSu rDNA进行鉴定。
张红卫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李文薛长贵王东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基因组DNAPCR扩增
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肠黏膜超微病理变化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芽囊原虫人工感染后对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方法将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一组为空白对照,其它四组分别经口感染104、204、304、404剂量的虫体。7天后处死动物,取回盲部,用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未发现虫体寄生,肠黏膜结构正常。感染104、204剂量的小鼠有少量的虫体寄生,黏膜上皮细胞破损,部分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局部水肿,嵴排列紊乱。感染304、404剂量的小鼠可见有大量虫体侵入肠黏膜,黏膜上皮细胞破损严重,呈网状,蜂窝状,并有成片的肠黏膜脱落。线粒体膜开始溶解,嵴断裂、扭曲、黏连,呈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囊泡变,黏膜表面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融合。结论人芽囊原虫对回盲部肠黏膜有损伤作用,且与感染剂量有关,随感染剂量的增加病理变化越明显。
王东汤黎明李文苏云普张红卫薛长贵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人芽囊原虫人工感染昆明小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人芽囊原虫(B.hominis)人工感染昆明小鼠后在肠道内寄生、自然病程和治疗情况,观察肠道内环境对其寄生的影响。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人芽囊原虫,昆明小鼠分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组、非免疫抑制剂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经口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人芽囊原虫。感染后第2天粪便检查观察感染情况,感染第6天处死各组2/3实验鼠,各肠段分别取肠内容物涂片镜检虫体寄生情况,观察各段肠腔内环境(pH值、肠道菌群)。观察剩余实验鼠的自然病程,2周后对未愈小鼠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粪便检查人芽囊原虫检出率为83.3%(75/90)。剖杀后观察pH值在6.5~7.5的肠段有虫体寄生,回盲部(pH7.04±0.16)和盲肠(pH7.1±0.15)部位多见,主要寄居在肠腔和/或附着在肠粘膜表面。各组实验鼠肠道菌群没有差别。68.4%(13/19)的剩余阳性实验鼠多在7~10天内自愈,2周后仍未愈者甲硝唑治疗100%(6/6)有效。结论:人芽囊原虫主要寄生在小鼠回盲部的肠腔和粘膜表面,肠道pH值对人芽囊原虫寄生有影响,甲硝唑治疗效果好。
王东薛长贵李文苏云普颜秋叶贺丽君张红卫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寄生甲硝唑
感染人芽囊原虫昆明鼠肠粘膜的病理改变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昆明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肠粘膜病理变化,探讨人芽囊原虫的致病机制。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人芽囊原虫。15只昆明鼠分为3组:A组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组,B组为非免疫抑制剂处理组,经口感染人芽囊原虫1 .6×105个/鼠,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及肠粘膜的病理变化;C组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实验鼠人芽囊原虫检出率90 %(9/10) ,虫体主要寄生在小鼠回盲部肠腔和肠粘膜表面,个别虫体侵入肠粘膜上皮,部分肠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强,可见有炎症细胞浸润,偶见局灶性肠粘膜坏死。病变程度免疫抑制剂处理组比未接种免疫抑制剂处理组重。结论感染人芽囊原虫的昆明鼠回盲部肠粘膜发生病理损害,病变程度受宿主机体免疫状况的影响。
张红卫贺丽君颜秋叶苏云普李文薛长贵王东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肠粘膜病理改变
人芽囊原虫多样化繁殖方式短暂共存现象(In English)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为了解人芽囊原虫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性,观察培养条件改变对其形态和繁殖方式的影响。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检查并分离培养获得人芽囊原虫,分别用locke氏-鸡蛋双相培养基(LES)和改良1640培养基(RPMI-1640)培养,改变培养条件,观察人芽囊原虫形态和繁殖方式。结果在两种培养基中均可见到人芽囊原虫的四种主要形态: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包囊型,其繁殖方式以二分裂为主,可见少量出芽生殖。当从LES培养基突然变为RPMI-1640培养基时,人芽囊原虫出现短时间(48~72h)内生长停滞,随后出现多种形式的繁殖方式,可见较多的二分裂、出芽生殖、三分裂、多分裂、裂体生殖,持续24h后恢复为二分裂为主。结论培养条件改变能够引起人芽囊原虫繁殖方式的改变,出现短暂性多样化繁殖方式,人芽囊原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张红卫贺丽君李文颜秋叶苏云普薛长贵王东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繁殖方式培养基
人芽囊原虫对实验感染昆明小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观察昆明小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人芽囊原虫的致病机制。方法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A和D组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处理,B组不用地塞米松处理,C组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B组经口感染204人芽囊原虫包囊等,C组和D组灌注等量Locke氏液作为对照。感染6d后,剖杀各组小鼠取回盲部肠黏膜处理后,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下见A、B两组人芽囊原虫寄生在小鼠回盲部肠腔和肠黏膜表面,个别虫体入侵肠黏膜及肠黏膜皱襞,部分肠黏膜微绒毛呈局灶性破坏;透射电镜下见部分吸收细胞表面微绒毛数目减少,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线粒体水肿,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及嗜酸粒细胞增多。A组病变程度比B组重,C组和D组未见异常。结论感染人芽囊原虫的昆明小鼠回盲部肠黏膜超微结构有严重的损害,肠黏膜损伤程度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
张红卫李文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小鼠肠黏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