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220134039)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商旭敏吴护平林志荣罗顺荣刘昭升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圆锥角膜
  • 2篇角膜
  • 2篇核黄素
  • 1篇低渗性
  • 1篇早期疗效
  • 1篇早期疗效观察
  • 1篇上皮
  • 1篇离子电渗
  • 1篇离子透入
  • 1篇离子透入法
  • 1篇疗法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化学疗法
  • 1篇胶原交联
  • 1篇光化学疗法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篇董诺
  • 2篇刘昭升
  • 2篇罗顺荣
  • 2篇林志荣
  • 2篇吴护平
  • 2篇商旭敏
  • 1篇李学治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离子电渗介导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 探讨离子电渗技术介导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i-CXL)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013年5至12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且符合最薄角膜厚度(含上皮)为380~ 420 μm的患者,予住院治疗并进行i-CXL术.在术前和术后1周内,术后1、3、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疼痛及异物感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O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记录并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接受i-CXL术后1d时存在中度疼痛和异物感,在术后3d时基本消失.术后早期存在少量角膜上皮缺损,术后3d内完全修复.部分患者裸眼视力提高,部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后3至12个月的角膜最大曲率及最小曲率均低于术前,其中术后第12个月Kmax值为(52.94±4.87),术前为(54.37±5.56),术后第12个月最小曲率Kmin值为(46.78±3.71),术前为(48.53±3.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max,t=2.912,P<0.01;Kmin,t=2.508,P<0.05).术后1个月内,前节OCT可见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前后基质间存在“分界线”;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浅层基质内纤维增粗,纤维间连接增加,深度约133 μm.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05).所有患者未见角膜感染、瘢痕、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i-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最薄角膜厚度约400 μm者;其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
林志荣吴护平罗顺荣刘昭升董诺商旭敏李学治
关键词:圆锥角膜离子透入法核黄素上皮角膜
低渗性核黄素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对较薄型圆锥角膜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2年6至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较薄型圆锥角膜患者(去除角膜上皮后角膜厚度< 400 μm),角膜胶原交联术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后再进行紫外线照射.术中观察角膜厚度,术后观察UCVA、BCVA并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5只眼术前、术中刮除角膜上皮后、术中使用低渗性核黄素后的平均角膜厚度分别为(399.27±17.87)、(354.00±18.57)、(447.73±20.87) μm.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Kmax分别为(55.73±3.79)、(54.41 ±4.10)D,Kmin分别为(48.39±3.25)、(47.14±2.75)D,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6,3.782;P<0.05).部分患者BCVA得到提高.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782.68±274.49)和(2 774.66 ±246.69)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04).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无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瘢痕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较薄型圆锥角膜患者术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可增加手术安全性,疗效稳定.
吴护平罗顺荣董诺林志荣刘昭升商旭敏
关键词:圆锥角膜核黄素角膜光化学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