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03)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苏平任兆鹏丁做尉白慧程相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大连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春季海雾
  • 2篇值模拟
  • 1篇云图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三维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试验
  • 1篇水平能见度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来源
  • 1篇能见度
  • 1篇青岛近海
  • 1篇卫星数据
  • 1篇卫星云图
  • 1篇结构特征
  • 1篇近海
  • 1篇海表
  • 1篇海表面温度

机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作者

  • 4篇张苏平
  • 2篇白慧
  • 2篇任兆鹏
  • 2篇程相坤
  • 2篇丁做尉
  • 1篇程航
  • 1篇杨慧玲
  • 1篇徐杰
  • 1篇马雁军
  • 1篇薛德强
  • 1篇周雪松

传媒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The Effect of the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Front o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被引量:5
2010年
Various satellite data,JRA-25(Japan reanalysis of 25 years) reanalyzed data and 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 situ effect of the ESKF(East China Sea Kuroshio Front) on the MABL(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The intensity of the ESKF is most robust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its annual cycle.The local strong surface northerly/northeasterly winds are observed right over the ESKF in January and in April and the wind speeds decrease upward in the MABL.The thermal wind effect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baroclinic MABL forced by the strong SST gradient contributes to the strong surface winds to a large degree.The convergence zone existing along the warm flank of the ESKF is stronger in April than in January corresponding to the steeper 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collocations of the cloud cover maximum and precipitation maximum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wind field.The clouds develop higher(lower) in the warm(cold) flank of the ESKF due to the less(more) 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the MABL.The lowest clouds are observed in April on the cold flank of the ESKF and over the Yellow Sea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nounced temperature inversion.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smoothed SS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ovservations.
ZHANG Suping LIU Jingwu MENG Xiangui
关键词:黑潮海表面温度再分析资料卫星数据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关于水汽来源的讨论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采用1971—2009年月雾日数资料、1970—2007每日4次能见度观测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每日3h/1次的地面观测资料、JRA-25再分析资料,对青岛近海夏季(6~7月)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进行了合成分析,发现长江口以东的东海海域是影响青岛近海海雾多寡的水汽来源关键区域(122°E^130°E,28°N^32°N),黄海局地海表面蒸发增湿所提供的水汽贡献不大。海表面温度(SST)对海雾的形成在黄、东海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多雾年,东海SST偏高,海面蒸发较大,为低空气流提供了热量和水汽,黄海SST偏低,海面蒸发较小,有利于低空气流的降温增湿,从长江口以东海域向黄海输送的低空暖湿平流是海雾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去掉月平均合成中降水、沙尘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针对2005—2007年6、7月42个雾日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明了长江口以东海域水汽输送对黄海海雾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其中5个雾日的水汽源地追踪,表明在天气时间尺度下,水汽路径是从东海在低空南风的引导下向北到达青岛近海。
白慧张苏平丁做尉
关键词:年际变化水汽来源
大连地区强雹暴单体成雹机制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年6月15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强雹暴单体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垂直气流结构;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该过程的雷达回...
程相坤杨慧玲李红斌肖辉
关键词:数值模拟成雹机制
文献传递
黄海雾季开始日期的确定及其年际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根据山东省14个气象站1979—2007年4次/d的大气能见度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JRA等资料,提出了黄海雾季开始时间的以候为时间尺度的标准,并对影响雾季开始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海气候平均雾季开始在第20候,从此候开始,盛行风向、湿度平流、温度平流、大气层结等都有利于海雾的产生;不同年份雾季开始的时间有差别,导致不同年份雾季开始早晚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温差、湿度、盛行风;黄东海海温正(负)距平,且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温正(负)距平比黄海北部海温正(负)距平强度更大时,黄海北部雾季开始时间较早(晚)。海-气温差<0℃是海雾季节开始的先决条件,但对海雾季节开始的早晚没有明显的影响。黄海反气旋对大气层结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逆温对于雾季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但逆温强度与雾季开始的早晚没有直接关系;逆温层的高度可能影响海雾季节的发生,雾季开始偏早年逆温层更接近地面。
丁做尉张苏平白慧薛德强周雪松
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被引量:8
2013年
根据GOES-9(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可见光卫星云图和韩国济州岛探空资料等,利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6.1版)对2009年3月17—18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大风条件下出现的海雾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相比,模拟结果对海雾的生成、发展、移动都有较好吻合;云水混合比是影响大气水平能见度分布的主要因子,云水混合比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0 m以下的低空;雾区存在几个云水混合比大值区,并分布在不同的高度,说明海雾的团状不均匀结构;海上平流雾常发生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RAMS模式对此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程相坤程航徐杰马雁军
关键词:三维数值模拟水平能见度卫星云图
黄海夏季海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春季海雾的对比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海上浮标站、高分辨率数字式探空仪等多种观测手段和三维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7月7-11日1次夏季黄海海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并将结果与春季的黄海海雾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MABI,)中无强逆温层,静力稳定度较春季下降,有利于湍流的发展。加之水汽量较大,容易形成比较厚的雾(500m);春季低空有明显逆温层,水汽供应量较少,但强稳定的层结可以使水汽局限于比较低的空中,形成比较薄的雾层(200m)。(2)在夏季风控制下,青岛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高、低层气块均来自海洋上空,温湿属性差异不大,使得温度垂直差异较小;春季MABL中高、低层气块分别来自陆地和海洋,来自陆地的暖、干气流和海洋的冷却效应导致强逆温层和雾区上方干层的出现。(3)夏季海雾的含水量大,水汽在凝结成雾的过程中放出更多的凝结潜热,雾中的海表面气温(SAT)明显高于海表面水温(SST);春季雾顶强烈的长波辐射冷却和湍流混合使雾中气温明显下降,雾中SAT与SST更加接近,甚至出现SAT小于SST。以上结果有助于对海雾形成机制的认识。
任兆鹏张苏平
关键词:结构特征
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的影响--观测与数值试验被引量:58
2010年
利用海上浮标站、高分辨率数字式探空仪等多种观测手段和中尺度模式WRF,对2008年5月2—3日黄海发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观测表明,出现海雾时,气温明显下降,气海温差(海表面以上2 m气温减海表面以下1m水温)减小,不足0.5℃,浓雾时,甚至出现海温(SST)高于气温的现象。较强的湍流活动出现在大气边界层低层150 m以下。反映了低层大气稳定性减弱,可能有利于海雾的维持。海雾消散阶段,海气温差明显加大,湍流强度减弱,湍流发展高度升高。海雾过程中,可能存在动量下传的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机制,SST的升高可使雾中能见度好转。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雾区内的气海温差明显小于雾区外,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100 m以下气层稳定性和湍流发展条件对SST的变化敏感。SST的变化对稳定度的影响和对雾区范围的影响与近海面的水汽含量有关:在湿度较小(q<0.5 g/kg)的薄海雾区,SST增加1℃,稳定度明显减弱(θ_v/z≤0.01 K/m),海雾面积缩小;SST下降1℃,稳定度增加(θ_v/z≥0.07 K/m),薄海雾面积增大。在湿度较大(q>0.6 g/kg)的浓海雾区,SST的变化对静力稳定度的影响不大,海雾仍然维持。因此,当海气温差减小,甚至出现SST高于气温时,如果仍然有海雾,则一般是水汽含量比较大的浓海雾。该结果有助于对海雾形成机制的认识。
张苏平任兆鹏
关键词:稳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