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336)

作品数:4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姜广顺刘辉李惠李治霖马建章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种群
  • 2篇样线法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东北虎
  • 1篇动物
  • 1篇有蹄类
  • 1篇有蹄类动物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湿地
  • 1篇湿地生态
  • 1篇湿地生态系统
  • 1篇兽类
  • 1篇兽类资源
  • 1篇条纹
  • 1篇气味
  • 1篇种群监测
  • 1篇种群数量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足迹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姜广顺
  • 2篇刘辉
  • 1篇张鹏
  • 1篇肖治术
  • 1篇顾佳音
  • 1篇马建章
  • 1篇李治霖
  • 1篇李惠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野生动物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4种数量调查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3
2015年
科学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困扰北方有蹄类动物种群资源有效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目前,北方野生有蹄类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法4种。然而,不同的调查方法基于的统计学假设和生态学原理不同,调查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大差异,迫切需要对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的这4种调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驼鹿种群数量调查为例,采用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调查法,于2012年3月和2012年12月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120 km2的区域驼鹿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以上4种方法得到的驼鹿种群数量分别为:样线法168(109—227)只,样带法237(165—309)只,大样方法 37(23—50)只,非损伤性CMR法55(43—68)只,表明样线法和样带法的调查结果远大于大样方法和非损伤性CMR法,并探讨了不同调查方法应用的科学性、限制性和适用性,为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资源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刘辉姜广顺李惠
关键词:驼鹿样线法种群数量
探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型猫科动物及其猎物的种群评估方法被引量:22
2014年
红外相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及其猎物种群的研究。本研究以珲春保护区春化和马滴达两个区域的监测结果为例,介绍利用该技术对我国长白山区东北虎、东北豹及其猎物的种群评估方法,包括监测位点的选择、相机的架设方式及参数设置、数据筛选、东北虎和东北豹体侧花纹个体识别方法、物种相对丰富度的计算以及捕食者与猎物丰富度关系模型的构建。最后就东北虎、东北豹体侧花纹个体识别技术的适用性、红外相机监测与传统调查方法的差异,相机监测的误差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密度预测以及东北虎、东北豹个体自动识别技术还需继续完善。1对/25 km2的相机架设密度基本上满足对于珲春保护区春化至马滴达区域虎豹的监测强度要求,但对于有蹄类则需要另外的监测方案。
李治霖康霭黎郎建民薛延刚任毅朱志文马建章刘培琦姜广顺
关键词:误差分析
运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调查黑龙江双河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被引量:14
2014年
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124°52′48″–125°32′03″E,52°54′25″–53°12′08″N),面积88,849 ha,属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并于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我国较大面积的原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程继臻,1996)。
张鹏姜广顺肖治术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红外相机样线法大兴安岭北部湿地生态系统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个体识别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对东北虎种群的科学监测是采取有效保护、管理及恢复措施的基础,而准确的个体识别又是保证有效监测的前提。尤其是在中国,在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很少,种群密度极低的情况下,能根据它留下的各种信息进行个体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野生东北虎个体识别的技术主要有:足迹识别、DNA识别、条纹识别以及气味识别等。本文对这几种技术的特点、研究进展、应用注意事项等做了介绍,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每种技术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如果要建立中国的东北虎种群数量数据库,足迹识别和DNA识别比较适合在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推广使用。通过足迹识别,信息容易获取,也是最经济和比较成熟的方法;由于种群密度低,含DNA的遗传样本虽不能每次都采集到,但可以长期积累;现阶段条纹和气味识别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顾佳音刘辉姜广顺
关键词:东北虎种群监测足迹DNA条纹气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