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10335045)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赵新兵曹高劭谢健齐好余红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电气工程

主题

  • 5篇负极
  • 4篇负极材料
  • 3篇电池
  • 3篇锂离子
  • 3篇锂离子电池
  • 3篇离子
  • 3篇离子电池
  • 2篇电化学
  • 2篇金属
  • 2篇金属间化合物
  • 2篇
  • 2篇COSB
  • 1篇电池负极
  • 1篇电池负极材料
  • 1篇电化学反应
  • 1篇电化学性能
  • 1篇溶剂
  • 1篇溶剂热
  • 1篇溶剂热法
  • 1篇碳包覆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曹高劭
  • 5篇赵新兵
  • 4篇谢健
  • 1篇赵明坚
  • 1篇涂江平
  • 1篇余红明
  • 1篇邓龙征
  • 1篇齐好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锂离子电池Sb基合金负极的容量衰退机理研究
本文对锑基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过程中容量快速衰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循环中的颗粒破碎-容量衰退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该模型能较好解释部分锑基负极合金的吸放锂容量与其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曹高劭赵新兵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锑合金
文献传递
由共沉淀方法制备的FeSbx吸放锂性能
锂离子电池代表了化学电源的发展方向,而高容量的合金负极材料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FeSb,并研究了其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FeSb的首次嵌锂容量和放锂容量分别达到995mAh/g和582m...
谢健赵新兵曹高劭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共沉淀
文献传递
金属间化合物CoSb_2电化学吸放锂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采用悬浮熔炼和球磨方法制备了CoSb2合金粉末,并研究了它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具有marcasite结构的CoSb2 的首次可逆容量为263 mAh穏-1, 相应的体积比容量为2 130 mAh穋m-3。经过 15 个循环后,其可逆容量衰减到 123 mAh穏-1。在本实验中发现,把中间相微碳球(MCMB)加入到CoSb2 中不仅能改善其循环寿命,而且也能够明显提高其可逆容量。非原位XRD 测试的结果表明,虽然 marcasite 结构的CoSb2 本身并不能存储锂,但其结构破坏后形成的锑能与锂进行可逆的电化学反应。
谢健赵新兵曹高劭赵明坚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负极材料电化学反应
纳米Co-Sn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吸放锂行为被引量:21
2006年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纳米尺寸的Co-Sn金属间化合物,即CoSn2、CoSn和CosSn2,并研究了它们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粉末经过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的表征.研究发现,这三种金属间化合物均显示出较高的充放电稳定性.由于低的钾离子扩散速率,在嵌锂过程中锂离子不能深入到晶粒内部,导致它们的电化学活性较低,尤其是Co3Sn2,其首次充电容量仅为93mAh·g-1.
谢健赵新兵余红明齐好曹高劭涂江平
关键词:负极材料溶剂热法电化学性能
热解碳包覆 CoSb_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2004年
CoSb_3 合金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嵌放锂容量。为缓解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引起的容量衰退,制备了热解碳包覆 CoSb_3合金粉末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解碳包覆 CoSb_3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虽然尚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但与纯 CoSb_3合金负极材料相比,首次可逆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都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降低 CoSb_3合金的粉末粒度,优化热解碳对合金粉末的包覆完整性,可进一步改善热解碳包覆 CoSb_3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邓龙征曹高劭谢健赵新兵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