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220123000)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向阳王晨阳郭天财马冬云朱云集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分
  • 1篇冬小麦
  • 1篇籽粒
  • 1篇籽粒蛋白
  • 1篇籽粒蛋白质
  • 1篇小麦

机构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朱云集
  • 1篇马冬云
  • 1篇郭天财
  • 1篇王晨阳
  • 1篇李向阳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两种冠温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组分积累动态被引量:7
2006年
于2001—2003年对河南省主要推广的3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冠温特征、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组分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0’在灌浆后期冠层温度明显降低,表现为冷尾型,而‘豫麦34’、‘豫麦70’冠层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表现为暖尾型,在灌浆末期冷尾型与暖尾型小麦冠层温度相差超过2.5℃。不同冠温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组分积累动态表现出差异:暖尾型小麦清蛋白、球蛋白积累量在灌浆后期显著高于冷尾型品种,最终醇溶蛋白积累量品种问差异不显著,麦谷蛋白积累量在花后15d以前差异不显著,但开花20d后暖尾型小麦麦谷蛋白积累量增大,与冷尾型小麦差异达到1%显著水平,最终麦谷蛋白与总蛋白质含量比例亦表现出同样的趋势,麦谷蛋白含量与灌浆中、后期冠层温度和整个灌浆期平均冠层温度均达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1、0.865、0.9687;不同冠温型小麦淀粉组分积累量与直/支差异不大,但淀粉糊化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除稀懈值外,暖尾型小麦与冷尾型小麦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糊化时间、糊化温度和反弹值差异分别达到1%显著水平。
朱云集马冬云李向阳郭天财王晨阳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质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