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3031)

作品数:3 被引量:6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运迎袁超关义立王毓婧张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锆石
  • 2篇陆内
  • 2篇陆内造山
  • 2篇古生代
  • 1篇地壳
  • 1篇地幔
  • 1篇定年
  • 1篇新疆西准噶尔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混合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地幔
  • 1篇早古生代
  • 1篇造山带
  • 1篇造山作用
  • 1篇软流圈
  • 1篇软流圈上涌
  • 1篇山带
  • 1篇年代学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作者

  • 3篇袁超
  • 3篇张运迎
  • 2篇关义立
  • 1篇尹继元
  • 1篇李洁
  • 1篇王毓婧
  • 1篇陈文
  • 1篇喻顺
  • 1篇孙敬博
  • 1篇张彦
  • 1篇陈蓓
  • 1篇王鑫玉

传媒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5
2016年
早古生代是华南构造演化和陆内造山过程的关键时期。在扬子板块的东缘,早古生代花岗岩发育大量暗色包体。该地区的宏夏桥岩体(434 Ma)为I-型花岗闪长岩,其中的暗色包体具有细粒岩浆结构,形态以椭圆形和水滴状为主,与寄主岩的接触界线清晰。与寄主岩相比,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O2(52.19%58.72%)含量,较高的MgO(2.98%9.28%)、Fe2O3T(6.17%8.35%)和CaO(5.08%6.91%)含量,相似的全碱含量(K2O+Na2O=3.79%5.92%)。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暗色包体为典型的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寄主岩与暗色包体之间的互相包裹关系说明它们可能是近同时间形成的,暗色包体的锆石U-Pb年龄(430 Ma)与寄主岩年龄(434 Ma)的相接近也支持这一解释。部分斜长石贯穿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的边界,寄主岩中部分斜长石被细粒的黑云母环绕,暗色包体中含有大量的针状磷灰石。电子探针数据显示暗色包体中的斜长石斑晶具有反环带特征。这些现象均呈现出高温的基性岩浆注入到低温的酸性岩浆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的特点。高的Ni(12171μg/g)、Cr(69424μg/g)含量,高Mg#(〉60)值,以及低的锆石εHf(t)值(–2–15)表明暗色包体可能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华夏板块同时期辉长岩和玄武岩的源区特征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华南板块东部地区(扬子板块东缘+华夏板块)存在一个广泛的受古俯冲板块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并于430 Ma左右发生了部分熔融。通过对宏夏桥岩体中MME的成因研究,我们认为华南早古生代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如下过程:早古生代造山后的伸展垮塌导致了被古俯冲板片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这些高温的地幔熔体底侵于中下地壳,使中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在伸展背景下形成了面状分布的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
关义立袁超龙晓平张运迎王鑫玉黄宗莹陈蓓曲少东
关键词:早古生代陆内造山暗色包体岩浆混合富集岩石圈地幔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龄和构造意义:来自锆石LA-ICPMS定年的证据被引量:23
2013年
晚古生代以来,西准噶尔地区出露有一系列的侵入岩,成为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西准噶尔北部7个晚古生代侵入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的岩浆活动分为两期,一期为早石炭世(346~321Ma),另一期为晚石炭.早二叠世(316-281Ma)。早石炭世的侵入岩主要由I型花岗岩组成,仅出露于西准噶尔北部的扎尔玛-萨吾尔火山弧上。这些侵入岩的产生可能与额尔齐斯.斋桑洋的南向俯冲有关。而晚石炭-早二叠世的侵入岩在西准噶尔南部(316-287Ma)和北部(303~283Ma)都广泛分布。这些侵入岩主要由A型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埃达克岩和富镁闪长岩等特殊岩石组成,它们反映了一个高温和张性的背景。洋脊俯冲伴随板片窗的形成可能是西准噶尔晚石炭-早二叠世侵入岩产生的重要机制。
尹继元陈文袁超张运迎龙晓平喻顺张彦李洁孙敬博
关键词: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晚古生代西准噶尔
华南地块东部早古生代的陆内造山作用:来自I型花岗岩的启示被引量:26
2013年
华南地块东部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特殊的陆内造山带(主要分布于安化一罗城断裂和政和一大埔断裂之间),以广泛的强烈变质、变形作用和大量分布的花岗质岩为特征。华南地块东部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以过铝质s型花岗岩为主,I型花岗岩分布少且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对于华南大面积花岗岩的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是否有地幔物质的参与也并不明确。对扬子板块东南缘板杉铺和宏夏桥两个I型花岗闪长岩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板杉铺和宏夏桥岩体分别形成于432.44-2.6Ma和434.34-2.7Ma。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板杉铺岩体富K20(2.71%~3.46%)和A1203(15.17%-15.59%),具有高Sr(344.8×106466.6×10。)、Sr/Y比值(34~47)和低Y(8.51×10-610.72~10“),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低8Nd(f)(一7.5~6.9)和高的”sr/”sr。(0.7130~0.7169),以及较老的IDM2=1729~1776Ma,暗示其来源于加厚的下地壳中古元古代物质的部分熔融。相比板杉铺岩体,宏夏桥岩体具有较低的Si02(64.40%~65.42%)含量,较高的Ti02(0.58%-0.63%)、Fe203(4.48%~4.79%)、CaO(3.34%~4.39%)和MgO(2.55%~3.06%),以及较高的Y含量(14.56x106—17.82x10。)和较低的Sr/Y(20~24)比值。但其与板杉铺岩体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s扩‘sr.=0.7142~0.7149,8Nd(f)=-7.7-7.3),说明宏夏桥岩体具有与板杉铺岩体相似的物质源区。由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质岩的形成需要有外部热源提供才能使其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因而该地区陆内造山峰期(444Ma)之后的垮塌所导致的高温软流圈上涌,可能为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提供了热源。但是这些岩体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软流圈来源的地幔物质并没有直接参与花岗质岩�
关义立袁超龙晓平王毓婧张运迎黄宗莹
关键词:花岗岩陆内造山带华南地块软流圈上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