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8607)

作品数:10 被引量:73H指数:5
相关作者:阮文权严群赵明星王寿权缪恒锋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建工金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厌氧
  • 7篇厌氧发酵
  • 4篇蓝藻
  • 3篇垃圾
  • 2篇沼气
  • 2篇污泥
  • 2篇产氢
  • 2篇厨余
  • 2篇厨余垃圾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底物
  • 1篇丁酸
  • 1篇堆肥
  • 1篇堆肥效果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厌氧-好氧
  • 1篇厌氧-好氧处...
  • 1篇厌氧发酵产氢

机构

  • 10篇江南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建工金源...

作者

  • 10篇阮文权
  • 9篇严群
  • 2篇赵明星
  • 1篇吕娴
  • 1篇缪恒锋
  • 1篇王寿权
  • 1篇任洪艳
  • 1篇黄振兴
  • 1篇谢利娟
  • 1篇余晓斌
  • 1篇胡萍
  • 1篇李永灿
  • 1篇高江婧
  • 1篇杨桂军
  • 1篇王同成
  • 1篇王利娟
  • 1篇唐晓亮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食品与生物技...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藻定向发酵产丁酸的条件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以4种有机酸(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对厌氧颗粒污泥进行胁迫处理,将胁迫后的污泥接种太湖蓝藻进行发酵产丁酸的实验,考察单一有机酸及混合有机酸胁迫对提高蓝藻厌氧发酵产丁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酸浓度2 g/L、乙酸浓度6 g/L、丙酸浓度5 g/L和丁酸浓度12 g/L的混合有机酸胁迫污泥后产丁酸效果最佳,获得的最大丁酸产量为10252 mg/L,比空白提高了139%。实验中还对厌氧消化过程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一定浓度的有机酸胁迫污泥,可以提高微生物的耐酸能力,进而提高蛋白酶的活性,最终达到提高丁酸产量的目的。
吕娴严群阮文权
关键词:丁酸蓝藻厌氧发酵蛋白酶
丁酸胁迫对产氢污泥以厨余为底物的产氢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丁酸对产氢污泥进行胁迫处理,经胁迫后的污泥接种厨余垃圾进行产氢实验,考察丁酸胁迫对提高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能提高产氢污泥的耐丁酸性,从而提高产氢量,而胁迫浓度过高则抑制产氢污泥活性,胁迫浓度呈"horm esis"效应。实验采用的4 g/L胁迫浓度为最佳,反应结束后,丁酸浓度和产氢量分别为8 417.1 mg/L和63.72 mL/g VS,比空白提高了31.3%和114%。产氢过程中SCOD的主要来源是有机酸。对产氢污泥胞外多聚物(EPS)的测定表明,厨余垃圾酸化速率、氢气产生速率和EPS总量成正相关。
赵明星严群阮文权徐岩
关键词:厨余垃圾厌氧发酵EPS
不同填充剂及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8
2009年
为了研究不同填充剂以及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利用锯末、稻壳、麸皮和米糠为填充剂接种堆肥菌剂与蓝藻进行室内模拟堆肥,设置了稻壳、麸皮为填充剂不加菌剂作对照组,分析了pH值、总碳(TC)、总氮(TN)、碳氮比(C/N)、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的动态变化。堆肥结束时处理组麸皮的TC降低了90.43 g/kg,TN增加了1.85 g/kg,C/N降低到13.46,GI升高到73.98%,这都说明麸皮作为填充剂混合蓝藻堆肥的效果较好;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后,处理组稻壳(60.98%)、处理组麸皮(73.67%)的GI分别比相应的对照组升高了11.02、19.84个百分点,这说明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有促进作用。
王利娟谢利娟杨桂军严群阮文权
关键词:蓝藻堆肥填充剂
接种物浓度对太湖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太湖蓝藻打捞后妥善处置的1个重要研究方向。为研究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工艺过程,通过改变接种物浓度来探讨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发酵体系pH值、蛋白、多糖和氨氮等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接种物浓度为5%时,沼气产率为55.75mL/g(VS)蓝藻,甲烷含量可高达55%,分别是接种量2.5%、10%时的2.97、1.24倍;接种物浓度为5%时,氨态氮含量和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优于其它2组,符合蓝藻厌氧发酵的特性,可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
任洪艳胡萍阮文权
关键词:蓝藻沼气厌氧发酵污泥
一株产L-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作者对筛选的一株产L-乳酸的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根据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结合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性质,确定该菌株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进一步对其营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玉米糖化液为最适碳源,采用1g/dL酵母粉与1g/dL棉籽蛋白的混合氮源,L-乳酸产量不仅有所提高且成本大大降低,金属离子Mn2+、Fe2+、Mg2+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L-乳酸的产量。
高江婧严群阮文权
关键词:细菌鉴定RDNA凝结芽孢杆菌L-乳酸
混凝-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聚合物生产废水被引量:2
2009年
用混凝-厌氧-好氧工艺分别对醋酸乙烯废水和乳液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醋酸乙烯废水的混凝处理效果不理想,COD去除率最高仅为11.59%;但厌氧处理效果较好,COD去除率可达93.44%;乳液废水投加PAC与FeCl3的混凝效果较好,在pH为8.09,投加PAC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93.56%;固体FeCl3投加量为7.5 g/L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7%左右;乳液废水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无论单独处理还是与醋酸乙烯废水合并处理,最终出水均可达到处理标准。
唐晓亮王同成阮文权严群
关键词:混凝厌氧-好氧处理
碱处理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氢的强化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碱处理对厨余物进行产氢强化研究,考察了碱处理对厨余垃圾水解的促进作用、处理后厨余垃圾产氢情况、产氢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代谢产物的主要来源等。结果表明,碱处理后厨余垃圾的水解效果得到提高,其中pH=13处理后的有机质总质量浓度和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为1 896.49 mg/L和5 040.2 mg/L,分别比空白提高了2.67倍和1.08倍;经pH=12和13处理后的厨余垃圾产氢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79.17 mL/gVSS和105.37 mL/gVSS,分别比空白提高了1.75倍和2.66倍,而且产氢量随碱处理pH值的升高而增加;厨余垃圾发酵后的代谢产物浓度反映出本试验为丁酸型发酵;对产氢过程中有机质代谢情况的研究表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是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优先利用的底物。
赵明星严群阮文权徐岩
关键词:环境工程碱处理厨余垃圾氢气厌氧发酵
有机酸胁迫下厌氧污泥产氢效果被引量:10
2010年
乙酸、丙酸、乳酸及丁酸是厌氧发酵产氢过程中4种主要的液相末端发酵产物,其积累对产氢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利用多种有机酸胁迫提高污泥的酸耐受能力,并以污泥中脱氢酶活性为生化指标,对不同浓度酸胁迫下厌氧污泥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胁迫后污泥产氢量及末端产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酸胁迫后污泥产氢量有一定增加,其中乙酸和丁酸胁迫效果最好,较对照组提高了近一倍;末端产物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的有机酸胁迫后,其产量在发酵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增加,而乙酸含量在酸胁迫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黄振兴严群阮文权余晓斌
关键词:厌氧发酵胁迫有机酸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过程中酶学表征被引量:4
2011年
厌氧消化产沼气被认为是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实质是在多种微生物综合作用下的生物化学过程。本文研究了在促进和抑制性因子作用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酶学过程,对其中的脱氢酶和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BAA-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酵母粉后脱氢酶的最高活性提高了86%,β-葡萄糖苷酶和BAA-蛋白水解酶的最高活性分别提高了46%和62%,甲烷产量提高了100%;而添加氯霉素后三种酶的最高活性分别降低了31%,22%和35%,甲烷产量降低了83%。
李永灿严群阮文权
关键词:厌氧发酵餐厨垃圾脱氢酶水解酶
接种比例对猪粪与蓝藻混合发酵产甲烷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在35℃条件下,利用猪粪为接种物,对接种比例(inoculum to substrate ratios,ISRs)(质量比)分别为3.0,2.0,1.0,0.5和0.25时的猪粪与蓝藻混合发酵进行研究,通过对厌氧分批发酵过程中的甲烷产量及特定影响参数的研究,寻找发酵过程中参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ISRs在2.0时,蓝藻发酵产甲烷的效果达到最佳。在不同ISRs情况下,整个产气过程符合Cheynoweth方程,决定系数R2都在0.97以上;对蓝藻的生物降解率(Biodegradabilities,BD)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ISRs条件下,蓝藻的BD(%)值分别为46.5,68.5,44.8,29.2和14.2;最后对发酵液中的pH值、挥发性固体、挥发性有机酸进行了研究,初步总结了各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蓝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王寿权严群缪恒锋阮文权
关键词:猪粪生物降解率蓝藻混合厌氧发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