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1Z129)

作品数:19 被引量:149H指数:7
相关作者:李翠华周昌乐雷蕴奇林坤辉陈嘉威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96550部队北京邮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图像
  • 3篇人脸
  • 3篇人脸检测
  • 2篇视频
  • 2篇图像处理
  • 2篇集群
  • 2篇N170
  • 1篇带权
  • 1篇调度
  • 1篇动目标
  • 1篇动目标检测
  • 1篇独立分量分析
  • 1篇多QOS约束
  • 1篇多线程
  • 1篇信噪比
  • 1篇学籍
  • 1篇学籍管理
  • 1篇学籍管理系统
  • 1篇颜色直方图
  • 1篇诱发电位

机构

  • 18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李翠华
  • 6篇周昌乐
  • 3篇林坤辉
  • 3篇雷蕴奇
  • 2篇柳秀霞
  • 2篇袁美玲
  • 2篇詹金兰
  • 2篇欧阳江帆
  • 2篇陈嘉威
  • 2篇宋晓冰
  • 1篇刘敏
  • 1篇曾晓明
  • 1篇王焜
  • 1篇吴绿芳
  • 1篇马原野
  • 1篇吴暾华
  • 1篇杜晓凤
  • 1篇苏秀英
  • 1篇丁晓君
  • 1篇庄进发

传媒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电子与信息学...
  • 1篇模式识别与人...
  • 1篇电子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计算机与现代...
  • 1篇微计算机信息
  • 1篇现代电子技术
  • 1篇Scienc...
  • 1篇计算机技术与...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Harris-Affine和SIFT特征匹配的图像自动配准被引量:41
2008年
针对大失配多传感器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scale invariant keypoints)和Harris-Affine(H-A)互补不变特征匹配的自动配准算法.算法应用SIFT和H-A两种具有互补特性的局部不变特征,根据最近邻特征点距离与次近邻特征点距离之比确定初始匹配点对,然后利用马氏距离的仿射不变性删除误匹配特征点对,据此求取2幅源图像间的仿射变换参数.使用估计的变换矩阵把待配准图像上的所有点映射到参考图像,并对其进行重采样,实现图像的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快速高精度实现大失配图像的自动配准.
李玲玲李翠华曾晓明李保
关键词:图像配准SIFT特征
目标跟踪的视觉注意计算模型被引量:8
2008年
借鉴心理学中有关视觉注意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应用于视频图像序列的注意焦点计算模型。针对Itti模型算法计算复杂度高、运算速度慢等缺点,通过对注意焦点的跟踪来降低计算量,实现注意焦点的实时监测。利用相邻帧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加权颜色直方图,以最大匹配度作为预测模型,得到下一帧注意焦点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注意焦点计算鲁棒性较好,可以满足动态场景实时监测的需要。
曾志宏周昌乐林坤辉曲延云陈嘉威
关键词:颜色直方图
一种实用的背景提取与更新算法被引量:24
2008年
针对几种传统算法运算复杂、实时性差、得到的背景易失真等不足,本文给出了一种实用的背景提取及更新算法.通过平均法求系列图像的均值和平均差值,之后去除差异大的点,然后再次求平均得到初始背景.背景更新时,利用三帧差分和自适应阈值法得到当前帧的二值图像,并考虑前景目标后更新得到新的背景.实验表明,上述算法所取得的背景效果良好,并可快速有效地对背景进行更新.
吴众山雷蕴奇吴绿芳魏昇
关键词:特征提取运动目标检测
双目视觉中的一种人脸立体匹配及视差计算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人脸立体匹配计算方法.采用OpenCV技术结合肤色模型检测技术得到准确人脸区域,在实验对比了3种相似性度量算子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性度量算法作为区域匹配方法.为了缩小搜索范围及提高匹配准确率,提出结合极线约束、人脸区域约束、人脸对称性等约束条件进行立体匹配,再利用左右一致性原则进行视差后处理.实验表明,本文给出的算法在时间效率上以及对应点的匹配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效果较好,可为后续进行人脸三维重建提供良好的基础.
雷蕴奇宋晓冰袁美玲柳秀霞欧阳江帆
关键词:人脸检测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视频镜头检测被引量:11
2008年
为了克服光线变化和运动对视频镜头检测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频镜头检测算法.该算法把视频图像从RGB颜色空间映射到HSV颜色空间,再重新量化图像的H与S分量到127个色度区域,最后通过比较帧间图像在色度区域的重叠程度来检测镜头的变化.同时采取有效的虚假镜头分割分析机制以减少图像快速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查全率,并且有较快的处理速度,在视频镜头分割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肖治民林坤辉周昌乐林强
关键词:HSV颜色空间镜头分割
多QoS约束下网格工作流调度的克隆选择算法被引量:1
2011年
多QoS约束下的工作流调度是网格计算中难以求解的问题.在深入剖析该问题难解性基础上,采用克隆选择算法求解该问题.首先通过增加网格服务的唯一标识,简化工作流调度的编码方式.其次,提出QoS偏好的概念,将调度问题的目标函数转换为适应值函数.该算法具有QoS属性的可扩展性.最后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算法参数,与基于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的调度算法对比,克隆选择算法求解效率较优.在扩展情况下,与单一QoS约束下的时间、费用贪婪算法对比,克隆选择算法能进行最优调度.
赵建峰曾文华刘敏张雪
关键词:工作流调度克隆选择算法多QOS约束网格计算
滤光片型近红外仪器模型传递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模型传递问题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解决数据通用性的关键问题。文章以玉米籽粒近红外光谱图(检测其中水分含量)为例,考察了模型传递的问题。使用斜率截距算法,直接校正法和目标因子分析等算法,在5台滤光片型近红外仪器上实现了模型传递,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模型传递效果。研究表明,直接校正法的模型传递效果最好,4台从仪器的平均传递差异度为7.01%。文章还研究了标准样品数量对模型传递效果的影响。作为转换集的标准样品数目越多,模型传递效果越好,一般有20个标准样品就能达到稳定的效果。当转换集小于20时,直接校正法的传递效果急剧下降,而标准样品数量对斜率截距法和目标因子分析法的影响不明显。
陈嘉威周昌乐张晔晖徐晓洁林坤辉叶楠
关键词:光谱分析近红外光谱
拓扑差异物体的构型处理:一项脑电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根据陈霖的拓扑知觉理论,在视觉感知中,拓扑差异的检测要快于局部特征的检测.本研究组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对有"洞"图形和无"洞"图形的感知差异所造成的.本文旨在检验这两类图形所存在的知觉差异究竟是什么.利用脑电(ERP)技术,测量"洞"和"非洞"图形所引起的视觉诱发电位(VEP),探究"洞"和"非洞"的区别.两类图形引起的VEP区别体现在N170上,"洞"图形的反转使得N170的潜伏期显著变化,而"非洞"图形的反转不会引起N170潜伏期的变化.人脸与非人脸物体的反转引起的N170变化与本结果相似.本研究认为,对"洞"的感知更偏向于整体加工,而对于"非洞"则更偏向于特征加工.
张俊俊诸薇娜丁晓君周昌乐胡新天马原野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N170
视频中运动人脸的检测与特征定位方法被引量:6
2009年
针对现有人脸检测方法存在的检测质量与速度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视频序列中运动人脸的检测与特征定位方法.首先利用Adaboost方法检测出人脸的大致范围,根据肤色模型确定人脸的具体位置,并从图像中提取出人脸部分;然后利用基于帧间亮度差的人脸区域的PSNR判断图像清晰度,从而找出人脸区域清晰度高且尽可能大的视频帧;最后对该视频帧进行人脸检测和特征定位.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人脸检测方法相比,文中方法速度快、人脸检测率约为94.8%,眼角、口唇角定位结果更为准确.
雷蕴奇柳秀霞宋晓冰袁美玲欧阳江帆
关键词:视频处理人脸检测图像清晰度峰值信噪比肤色模型
Configural processing of different topologically structured figures:an ERP Study被引量:1
2009年
According to Chen's theory, topological differences are perceived faster than feature differences in early visual percep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topological perception is caused by the sensitivity in discriminating figures with and without "holes" . An ERP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tilizing a passive paradigm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perceiving figures with "hole" and with "no-hole" .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in N170 components between figures with "holes" and with "no-holes" . The inversion of the "hole" could influence the latency of N170, but the inversion of the "no-hole" could not, which indicated that global features are processed first in the "hole" perception whilst local features are given priority to the "no-hole" perception. This result was similar to studies concerning face and non-face objects, suggesting a configural processing of the "hole" .
ZHANG JunJun1, ZHU WeiNa2,3,4, DING XiaoJun1, ZHOU ChangLe1, HU XinTian2,3 & MA YuanYe2,3· 1 Lab of Mind, Art and Comput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关键词:EVOKEDTOPOLOGICALPERCEPTIONN170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