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

作品数:177 被引量:991H指数:16
相关作者:宋海清李云鹏张超武荣盛冯旭宇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0篇天文地球
  • 60篇农业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电子电信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气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6篇气候
  • 23篇气象
  • 17篇气候变化
  • 15篇降水
  • 14篇土壤
  • 12篇草原
  • 9篇水汽
  • 9篇雷达
  • 9篇暴雨
  • 9篇冰雹
  • 8篇气候特征
  • 7篇雷电
  • 6篇典型草原
  • 6篇灾害
  • 6篇气象因子
  • 5篇遥感
  • 5篇增雨
  • 5篇水分
  • 5篇土壤水
  • 5篇土壤水分

机构

  • 54篇内蒙古自治区...
  • 19篇内蒙古生态与...
  • 18篇内蒙古自治区...
  • 1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1篇内蒙古自治区...
  • 9篇巴彦淖尔市气...
  • 8篇通辽市气象局
  • 7篇内蒙古大学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内蒙古气象信...
  • 5篇中国气象局兰...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气象局
  • 4篇鄂尔多斯市气...
  • 4篇包头市气象局
  • 3篇内蒙古林业科...
  • 3篇内蒙古气象科...
  • 3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15篇宋海清
  • 14篇李云鹏
  • 13篇张超
  • 10篇冯旭宇
  • 9篇武荣盛
  • 8篇孙小龙
  • 7篇刘晓东
  • 6篇韩芳
  • 6篇金林雪
  • 5篇李兴华
  • 5篇尤莉
  • 5篇吴瑞芬
  • 5篇李丹
  • 4篇安学武
  • 4篇李庆君
  • 4篇都瓦拉
  • 4篇徐建国
  • 4篇赵立清
  • 4篇马修才
  • 4篇王惠贞

传媒

  • 21篇内蒙古气象
  • 15篇中国农学通报
  • 14篇干旱区资源与...
  • 11篇内蒙古科技与...
  • 8篇安徽农业科学
  • 7篇干旱气象
  • 7篇沙漠与绿洲气...
  • 7篇第33届中国...
  • 6篇中国农业气象
  • 6篇气象科技
  • 5篇北方农业学报
  • 4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计算机测量与...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3篇2023
  • 15篇2022
  • 17篇2021
  • 21篇2020
  • 24篇2019
  • 13篇2018
  • 18篇2017
  • 19篇2016
  • 7篇2015
  • 1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趋势倾向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气候(1961—2006年)和小叶杨叶芽开放期(1981—2006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不同时段的气温、降水、日照的相关性以及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趋势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小叶杨平均叶芽开放期孪井滩最早,鄂温克最晚,两地相差39 d;各地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额尔古纳呈提前趋势外,其他地区表现出延迟趋势;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春季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即春季气温升高,小叶杨叶芽开放期提前,与降水和日照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日照充足的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着小叶杨叶芽开放期的变化。
韩芳李兴华苗百岭乌兰巴特尔郭瑞清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叶杨
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降雨径流模拟及水量平衡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以黄河内蒙古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RS技术获取流域水循环空间分布信息,选取黄河上游石嘴山、中游万家寨水文站为研究区的入、出站,利用近30年的降水等气象资料和近10年的水文资料,构建了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的降雨径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验证,初步分析了该区间降水与径流量的关系及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农用灌溉、池塘蓄水等人为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且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降水少,蒸散发量较大,从年尺度上看,通过降雨形成的径流量是非常有限的。构建的模型基本能够反映黄河流域内蒙古的月径流水文过程,水量平衡分析也揭示了当地干旱气候下径流的特征。
石岚徐丽娜
关键词:水文模型径流模拟水量平衡
基于CENTURY模型的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时空动态模拟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收集大量的内蒙古草原区牧业气象站和气象生态观测站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利用CENTURY模型对内蒙古草原1961-2010年间载畜量时空动态进行了模拟,并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适宜载畜量为0.74~1.60羊单位/hm^2·a。过去50a来,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总体上略有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显著。其中,中温型草甸草原载畜量增加,中温型典型草原载畜量减小,中温型荒漠草原、暖温型典型草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内蒙古草原载畜量空间差异较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森林草原过渡区,载畜量在1.70~2.00羊单位/hm^2·a之间;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北部牧区,载畜量低于0.80羊单位/hm^2·a。相关分析表明,降水仍然是影响载畜量的最直接的气象因子。
张存厚赵杏花杨丽萍朝鲁门韩芳姜新华王明玖
关键词:载畜量气候变化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东南部大到暴雪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更深入分析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热力与动力特征、中尺度系统结构及大到暴雪发生的物理机制,利用1951-2013年的地面观测、MICAPS数值预报产品、NCEP、历史天气图等资料,完成内蒙古东南部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学分型及“分型配料法”、降水相态、相似预报;建立25个站点的历史个例库,可进行显示、查询、增加、修改及删除;系统基于新一代卫星接收系统(CMACAST),经过MDS处理后,建立数值预报产品插值库,显示站点的预报时次曲线图。系统采用C/S架构和模块化设计,使用VS2008.NET进行研发并使用SQL Server 2008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统一出入口、界面友好、系统功能完整、可移植性强,4年来运行稳定。该系统可为预报员更好地对大到暴雪的分析、分型及大到暴雪落区、降水相态、相似预报及短临预报提供快捷方便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赵立清徐建国佟莎仁刘颖宋玉红
关键词:大到暴雪
基于不同风切变指数算法的风场风速推算精度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文章采用内蒙古某风场测风塔3a逐10min风速实测数据,基于5种算法计算不同高度层间风切变指数,分别进行风速实例推算,对比分析各种算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去除小风速数据算法(M2)较其他4种算法的变异系数小,推算风速精度总体最高;同一算法中,不同高度层间风切变指数随高度层高度和层间高度差增加而增大,非相邻层间风切变指数随高度差增加而增大;同一算法中,年平均风速推算比月平均风速推算精度更高,相邻层间风速推算较非相邻层间风速推算精度高,且相邻高度层越高精度越高,非相邻层间风速推算,高度差越小精度越高。该研究结果对风场建设可行性论证和风资源评估,及开展风场轮毂高度风速的推算、预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谷新波吴焕波徐丽娜魏薇
呼伦贝尔市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9
2019年
利用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分析呼伦贝尔市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平均植被NPP为261.02gC/(m2·a),总体呈自西向东依次递增的分布格局。NPP的年际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变化率为5.51gC/(m2·a),线性增长达到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南部林地和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的耕地。16个气象站周边的NPP与各站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且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外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NPP与年平均气温均呈负相关,但除海拉尔区外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NPP与日照时数正、负相关的台站同时存在。由此可知,降水是影响呼伦贝尔市NPP变化的主要因素。
曲学斌窦华山高绍鑫林聪王涵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响应
近51年呼伦贝尔市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市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防范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利用呼伦贝尔市地区16个气象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呼伦贝尔市近51年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总体方向呈减少趋势;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暴雨开始于春季5月,结束于秋季9月,且主要出现在夏季,并且集中在7月末和8月初;暴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极值均出现在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山脉东南过渡的山坡上,说明呼伦贝尔市暴雨受地形影响明显;暴雨日数突变减少时刻发生在1997年,突变后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显著。
常煜孙晓慧刘勇常立群孟军
关键词: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1961—2016年内蒙古四季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四季变化情况,为当地农牧业产业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6年内蒙古地区101个气象站的监测资料,采用《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的四季划分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四季开始日和长短变化。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始日期的空间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冬季开始日期则正好相反。春季长度的空间分布呈中部多、两端少,夏季和秋季长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且呼伦贝尔市中部长年无夏,冬季长度分布与夏季、秋季相反。从年际变化上看,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开始日期均在提前,季节长度也呈增加趋势,而冬季开始日期在延后,冬季长度呈减少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四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存在明显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均有一定影响。
曲学斌赵岳冀王彦平乌尼尔郑洪玉
两种生产力模型在内蒙古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两种生产力模型在内蒙古地区应用结果表明:①近10 a内蒙古地区生产力下降明显,尤其在呼伦贝尔市西部、通辽市和赤峰市部分地区。②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在寒冷区和干旱区的主要影响因子是低温和干旱,主要限制因子地区差异明显。结合下垫面植被状况来看两种生产力模型在内蒙古东北部应用效果较差,西部区无明显差异。③同期30 a内蒙古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下降趋势属正常气候波动。④近30 a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偏高1.58 t·hm^(-2)·a^(-1),前者年际波动较大,稳定性不如净第一性生产力。综合来看,两种生产力模型主要考虑了年平均温度和降水,对雨热同期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评估性较差,如果生产力模型采用地区生长季气象条件代替年度平均,就能更好体现地区植被实际生产潜力,这也是当前生产力评估模型进一步改进的关键所在。
代海燕杨丽萍都瓦拉王晓江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物气候生产力净第一性生产力
基于雨滴谱仪建立不同性质降水Z-I 关系并与雷达作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文中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四部HSC-OTT Parsivel EF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4-2015年的21次降水过程的14027个雨滴谱样本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强与回波强度的特征,确定两种降水类型的Z-I关系。对比了雨滴谱仪和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对Z-I关系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为Z=218I^1.35,对流云降水Z-I关系为Z=352I^1.46。对流云降水的a值和b值均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雷达回波强度(Zr)和雨滴谱回波强度(Zp)变化有着很好的一致性,且数值相当,上述Z-I关系能够较准确的估测降水。但是,当回波较强或较弱时,需要对雷达回波强度进行差异处理后估测降水。
苏立娟郑旭程达布希拉图邓晓东李静
关键词:雨滴谱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