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52)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王伟铭舒军武陈炜陈晔陈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全新世
  • 3篇孢粉
  • 2篇第四纪
  • 2篇气候
  • 1篇遗址
  • 1篇植被变化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史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全新世以来
  • 1篇孢粉记录
  • 1篇西北部
  • 1篇环境演变
  • 1篇古河道
  • 1篇古植被
  • 1篇广富林遗址
  • 1篇北部
  • 1篇表土孢粉
  • 1篇长江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博物馆
  • 1篇苏州博物馆
  • 1篇苏州市考古研...

作者

  • 6篇王伟铭
  • 4篇舒军武
  • 2篇陈炜
  • 1篇李春海
  • 1篇陈杰
  • 1篇陈晔

传媒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农业史,全新世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
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考古遗址发掘的不断拓展,新的发现正不断地涌现,使本地区考古农业和人地关系,尤其是早期稻作农业发展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现有的长江中游地区的工作,已使中国的稻作史记录推溯到了90...
王伟铭舒军武陈炜丁金龙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被引量:34
2007年
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孔上部8m地层孢粉资料显示该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森林成分以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栗属(Castanea)、栲属(Cast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和松属(Pinus)为主,同时混生有少量的枫香属(Liquidambar)、冬青属(Ilex)、水青冈属(Fag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等乔灌木。本阶段孢粉浓度较高,气候较温暖湿润,为早全新世升温期;2)9500—3900cal.aB.P.,植被演替为中亚热带性质的常绿阔叶林。此阶段特别是8000cal.aB.P.以来,植被以青冈属为主的常绿分子获得大发展为特点。当时森林繁茂,气候暖湿且较为稳定,对应于中全新世大暖期(适宜期);3)3900cal.aB.P.以来,森林植被表现为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青冈属、栎属骤减,松属、禾本科(Poaceae)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含量明显增升。本阶段孢粉浓度减为最低,据研究区周边的孢粉资料推测此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本阶段晚期森林植被受到人类的干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如禾本科(35—45μm)、十字花科和菊科等花粉类型含量持续增多,表明研究区自全新世晚期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的迹象。Zk01钻孔点位处古河道,磁化率和粒度证据揭示了研究点沉积环境全新世早期为河流相,水动力较强,中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晚期减弱。最后,结合孢粉资料和沉积环境简述了植被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联。
舒军武王伟铭陈炜
关键词:植被气候全新世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07年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舒军武王伟铭王爱根
关键词:表土孢粉第四纪古植被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7
2010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曾发生过大的变迁,新石器时代文化伴随着全新世气候最暖期的到来,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由此向前推衍,奠定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通过研究本区与农作物相关的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和代表性表土花粉,揭示出部分用于指示人类活动的综合指标、不同植被带表土花粉的组合特征和用于半定量界定不同植被类型的E/D比值区间。研究区自然区域全新世孢粉反映当时植被3个主要发展阶段,即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0~9500cal.aB.P.)、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500~3900cal.aB.P.)和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3900cal.aB.P.以来),其中8000~3900cal.a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3900cal.aB.P.以来人类活动明显增强。人类活动区绰墩遗址孢粉植物群,反映新石器各主要文化期都以亚热带含针叶植物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地带性植被,遗址周围一般都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分布;人类对植被的干预只是在后期才开始明显增强。区内人类文化几经兴衰,主要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平面升降和植被变化等。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加重,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
王伟铭舒军武陈炜丁金龙
关键词:植被变化全新世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被引量:14
2008年
粒度、磁化率定量数据分析在判明第四系沉积物的来源、识别沉积分异作用、解译古沉积相和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钻孔上部全新统如东组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试分析,结合该孔孢粉成果,揭示研究区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环境和气候明显经历了3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粒度证据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孢粉证据显示该阶段气候较温暖湿润;2)9500—3900cal.aBP,沉积物砂组分含量大幅增加,粒度资料显示古河道水动力明显增强,孢粉植被表明该时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暖湿稳定;3)3900cal.aBP以来,粉砂组分在沉积物中占优势,粒度结果表明该阶段水动力显著减弱,孢粉资料和磁化率证据表明研究区自该阶段特别是后期以来逐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迹象。
舒军武王伟铭陈晔
关键词:磁化率孢粉古河道环境演变全新世第四纪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孢粉记录被引量:8
2006年
上海广富林地区广富林遗址IT1238和IT0446剖面的孢粉记录,并根据14C数据和遗址层位所建立的年代标尺,通过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5300cal.aB.P.之前,本区尚无人类活动的迹象,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由栎树和榆科等植物构成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良渚文化中前期,在花粉谱上出现了农作物的证据,说明当地已有人类进驻,并开展农业活动;大量水生植物花粉的分布说明当时水体面积扩大,降水量增多。良渚文化晚期以后,栎树林几近消失,水生植物减少,而蒿、藜增加,可能是由于水体面积的减少,以及区域气候变得干冷所致。广富林遗存、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特征。在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栎树林有所恢复,人类活动在后期有所增强。
李春海陈杰王伟铭
关键词:孢粉记录广富林遗址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