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0901005C)

作品数:10 被引量:114H指数:6
相关作者:孙璐辛宪涛潘义勇顾文钧任皎龙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沥青
  • 4篇纳米
  • 3篇道路工程
  • 3篇智能交通
  • 3篇路工
  • 3篇纳米材料
  • 3篇改性沥青
  • 2篇动态规划
  • 2篇沥青混合
  • 2篇沥青混合料
  • 2篇路面
  • 2篇路用
  • 2篇路用性能
  • 2篇可靠性
  • 2篇混合料
  • 2篇交通网
  • 2篇交通网络
  • 2篇交通运输
  • 1篇弹性地基
  • 1篇弹性地基梁

机构

  • 9篇东南大学
  • 3篇美国天主教大...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州大...
  • 1篇山东省公路检...

作者

  • 9篇孙璐
  • 4篇辛宪涛
  • 3篇潘义勇
  • 2篇任皎龙
  • 2篇顾文钧
  • 1篇马健霄
  • 1篇段雨芬
  • 1篇徐建
  • 1篇于鹏
  • 1篇高培培

传媒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交通网络最优路径问题分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研究交通网络最优路径分类问题,作者对交通网络、路径决策、路径目标函数进行了分类。首先针对交通网络行程时间的时变特性和随机特性,基于图论和随机过程理论把交通网络分为四类网络模型,即静态确定网络、动态确定网络、静态随机网络和动态随机网络。其次,基于决策论把路径的决策分为先验决策和自适应决策。最后,根据路径不同的目标函数定义把最优路径问题分为最小期望路径问题和最可靠路径问题。综上所述,交通网络最优路径问题可分为10类子问题。
潘义勇孙璐
关键词:智能交通
基于可靠度的动态随机交通网络耗时最优路径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反映交通网络中考虑可靠性的路径选择行为,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动态随机网络环境下自适应最可靠路径模型。首先,定义行程时间可靠度为路径的目标函数,建立动态随机网络自适应最可靠路径模型反映交通网络的耗时随机特性、时变特性和风险性;其次,通过最优化理论把该问题转化为动态规划问题;然后,构造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该问题;最后,通过Matlab计算机语言实现了算法程序,并针对实际交通网络展开数值试验。计算结果显示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可行性。
潘义勇马健霄孙璐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智能交通可靠性动态规划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分析模型对比被引量:16
2013年
为了对比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和梁-体有限元理论在分析无砟轨道结构受力时的差别,基于这3种无砟轨道结构力学理论建立了无砟轨道结构分析模型,分析2种不同线下基础上CRTSⅡ和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分析模型考虑的因素较少,计算所得结果与其他2种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且与轨道板实际受力情况存在一定差别;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分析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轨道板和底座弯曲变形,计算结果比其他2种分析模型偏大约30%,设计偏于安全;梁-体有限元理论分析模型可真实反映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但分析模型相对复杂,对工程设计人员要求较高,一般用于无砟轨道结构的研发和设计验证.
孙璐段雨芬高培培
关键词:无砟轨道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及交通事故预测被引量:3
2015年
构建了一种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非集计模型——负二项面板模型,包括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3种类型,以同性质路段为研究单元,选取道路线形、交通特性、土地利用和降雨量等影响因素,利用事故率比例指标IRR,分析和预测未受伤事故、受伤事故、死亡事故和事故总数等4种类型事故,并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以及对数似然值和离差信息准则DIC,对比分析3种类型模型的拟合效果。发现协变量对各类型交通事故的影响作用和统计显著性不尽相同,如限速每增加1.609km/h(1mile/h),未受伤事故、受伤事故、事故总数分别减少3.89%、2.24%和2.79%,而死亡事故增加6.38%。研究结果表明:负二项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更优,另外越严重的事故,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孙璐徐建崔相民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固定效应模型降雨量
建筑拆除废弃物水泥稳定碎石力学特性及其设计参数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深入分析建筑拆除废弃物应用于公路工程中的可行性,通过室内试验揭示了龄期、新集料掺量等因素对建筑拆除废弃物水泥稳定碎石(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等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各力学参数的预估模型,提出了CCWM各力学参数的推荐参考值.结果表明: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随着龄期和新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新集料掺量每提高20%,CCWM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8%~90%,劈裂强度提高5%~75%,抗压回弹模量提高2%~21%;建立的预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CCWM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推荐参考值分别为2.7~5.5和0.59~1.06 MPa,用于弯沉计算和拉应力计算的抗压回弹模量推荐参考值分别为1300~1900和1700~2200 MPa,可供路面设计与施工参考.
孙璐任皎龙
关键词:道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
纳米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被引量:26
2013年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膨润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纳米SiO2/膨润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纳米SiO2/膨润土/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并与基质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膨润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纳米SiO2/膨润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较基质沥青提高了56%~77%,水稳定性提高了3%~7%,与SBS改性沥青相比则相差不大.其中,纳米SiO2/膨润土/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最优,较SBS改性沥青分别提高86%和3%.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膨润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和纳米SiO2/膨润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较基质沥青略有降低,但仍能满足沥青路面对低温抗裂性能的要求.因此,纳米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可适用于沥青改性技术中.
孙璐辛宪涛任皎龙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纳米材料路用性能
纳米SiO_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被引量:27
2013年
为了研究纳米SiO2对基质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与改善,采用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并与基质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SPT试验和间接拉伸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纳米SiO2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改善性效果。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显著提高,低温性能略有降低,但仍能满足沥青路面对低温抗裂性能的要求。证明了纳米SiO2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也证明了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孙璐辛宪涛于鹏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纳米SIO2路用性能
多维数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被引量:27
2012年
选择多维数多尺度纳米材料有机膨润土、纳米SiO2及SBS为改性剂,研究其对基质沥青的改性作用。通过扫面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和差示扫描量热等微观测试手段,观察分析了纳米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分子量、聚集态转变时的吸热量等材料属性,从微观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沥青的改性机理,与宏观性能对比,体现出微观改性机理和宏观路用性能的一致性。
孙璐辛宪涛王鸿遥顾文钧
关键词:路面改性沥青纳米材料
随机交通网络环境下自适应最可靠路径问题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研究交通网络耗时最优路径选择问题,建立了随机网络环境下自适应最可靠路径问题的数学模型。首先,建立随机网络模型反映交通网络的耗时随机特性;其次,在该网络环境下定义最可靠路径策略和最可靠状态链,并且证明最可靠状态链满足动态规划的Bellman's准则;第三,构造基于动态规划的逐次逼近算法求解该问题,并且证明提出的逐次逼近算法是多项式时间算法;最后,编写基于MATLAB计算机语言的算法程序,并针对实际交通网络Sioux Falls(SF)network展开数值试验,计算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潘义勇孙璐
关键词:智能交通随机网络可靠性动态规划最短路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路用结合料的性能被引量:20
2012年
选择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纳米有机膨润土、纳米SiO2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为改性剂,研究其对基质沥青的改性作用。针对各改性剂不同的结构属性确定了相应的改性沥青制备工艺。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Brookfield黏度等路用性能常规指标以及车辙因子、零剪切黏度、弯曲蠕变劲度等非常规试验指标评价了纳米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和复合材料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这些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孙璐辛宪涛王鸿遥顾文钧
关键词:路面改性沥青纳米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