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452)
-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联德洪慧金姜荣良杨艺华周然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其若干问题
- 粉虱是农业重要害虫,全世界种类超过1200种,我国约有170种。B型烟粉虱为外来入侵种,正逐渐取代本地种,其寄主植物范围更广(已经超过300多种),抗药性更强,传播植物病毒病能力更强(传播30多种难于防治的病毒病),常年...
- 王联德黄建罗宏伟姜荣良
- 关键词:B型烟粉虱生物防治技术
- 文献传递
- 螺旋粉虱喙和跗节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 2016年
-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属半翅目胸喙亚目粉虱科复孔粉虱属,原产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06年入侵我国海南,为害蔬菜、果树、粮食、观赏植物、行道树及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郑丽霞等,2010)。昆虫利用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如触角、跗节、下唇顶端感觉毛等来识别寄主植物(雷宏和徐汝梅,1995),
- 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
- 关键词:粉虱科感觉毛超微结构观察半翅目温室白粉虱
-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被引量:14
- 2012年
-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头的密度释放缨小蜂,或按5×107孢子/mL施菌2次),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2.7%和50.9%,但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仍然高于1,表明单独使用寄生蜂缨小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不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增长;缨小蜂和蜡蚧轮枝菌联合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2.9%和90.8%,且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表明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得到有效控制。
- 郑珊珊姜荣良田麟林成辉王联德
- 关键词:假眼小绿叶蝉缨小蜂蜡蚧轮枝菌协同控制
- 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忌避与拒食活性被引量:6
- 2011年
- 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化学合成的吡啶-2,6-二羧酸(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均表现出忌避与拒食活性。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与拒食活性。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具忌避与拒食作用活性,100mg·mL-1毒素Ⅷ的忌避率与拒食率分别为41%和23%。
- 洪慧金杨艺华王联德
- 关键词:吡啶-2烟粉虱忌避拒食
- 三种粉虱触角、口针及跗节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和禾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3种粉虱的触角、口针及跗节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烟粉虱、温室白粉虱和禾粉虱3种粉虱触角、口针及跗节化学感受器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比较。3种粉虱触角上都有刚毛感受器、锥形感受器2种感受器和微毛,烟粉虱触角还有钟形感受器和腔锥感受器;温室白粉虱和禾粉虱触角均没有发现钟形感受器;3种粉虱的口针和跗节上均只有刚毛感受器和微毛,且形态结构相似。
- 洪慧金任顺祥杜予州王联德
- 关键词:粉虱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
- 虫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被引量:32
- 2010年
- 综述虫生真菌的资源、应用方式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并就虫生真菌多样性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为更好地利用虫生真菌生物防治害虫奠定基础。
- 王联德尤民生黄建周然
- 关键词:虫生真菌多样性代谢产物生物防治
- 蜡蚧轮枝菌对茶蚜的侵染动态被引量:3
- 2008年
- 接种4株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Verticillium) lecanii]菌株V07、V08、V23和V27不同剂量(2×10~3、2×10~4、2×10~5、2×10~6和2×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于茶蚜(Toxoptera aurantii)室内种群,观察茶蚜种群的感染流行情况,得到蜡蚧轮枝菌侵染茶蚜的发病指数。结果表明:相同初始接种剂量,菌株V07对烟粉虱的侵染速率最快;同一菌株侵染速率随初始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 王雪芹姜荣良林栋梁王联德
-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茶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