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027014) 作品数:8 被引量:189 H指数:6 相关作者: 沈珍瑶 刘瑞民 丁晓雯 伍星 齐珺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17 2008年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伍星 沈珍瑶 刘瑞民关键词:长江上游 区域分异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 城市绿地补偿理论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 城市绿地补偿在城乡开发、城市规划等许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城市绿地补偿的概念、方法和原理。针对补偿方法中的支付费用法,对不同城市绿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以上海市为例,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对城... 丁晓雯 王红瑞 李洁 沈珍瑶关键词:城市绿地 货币化 文献传递 基于降雨和地形特征的输出系数模型改进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40 2008年 降雨是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条件,地形是非点源污染输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均与非点源污染紧密相关。输出系数模型是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常用模型,从降雨和地形对非点源污染产生、迁移的影响出发,对现有输出系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改进模型中降雨影响因子和地形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以提高模型在大尺度流域的模拟精度。最后,以长江上游1990和2000年TN负荷估算为例,分析了模型改进前后的精度变化。精度对比表明,通过模型改进,流域综合相对误差从45.02%和42.49%减小到23.93%和18.38%,直门达站、沱江大桥站和罗渡溪站控制流域的相对误差有明显减小。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结构更合理,模拟更符合实际。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 齐珺关键词:输出系数模型 降雨 地形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被引量:2 2008年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is on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evolvement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olicies that influence agricultural NPS pollution are chosen, and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on agricultural NPS pollution is brough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is, the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to what degree the policy system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NPS pollution are discussed. LIU Fang SHEN Zhen-yao GONG Yong-wei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伍星 沈珍瑶 刘瑞民关键词:长江上游 转移矩阵 驱动力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42 2007年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伍星 沈珍瑶关键词:长江上游 城市绿地补偿理论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 被引量:2 2006年 城市绿地补偿在城乡开发、城市规划等许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城市绿地补偿的概念、方法和原理。针对补偿方法中的支付费用法,对不同城市绿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以上海市为例,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对城市绿地丧失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效益进行了逐项估算,通过累加得出城市绿地的补偿价值。结果表明,2002年上海市绿地的补偿价值为85.81万元/hm2。 丁晓雯 王红瑞 李洁 沈珍瑶关键词:城市绿地 货币化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2007年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关键词:长江上游 输出系数模型 基于水文水质资料的非点源输出系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2 2006年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目前开展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手段.针对非点源污染模型中的输出系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水文水质资料的参数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区中筛选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原则,得到各营养源的输出系数.该方法对长江上游2000年的总氮(TN)负荷模拟值为156.19万t,其与实际监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1.90%,这对于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流域而言,模拟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简便可行,对参数要求低,且精度较好,适合于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缺乏地区以及大中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因此具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丁晓雯 刘瑞民 沈珍瑶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长江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