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04100) 作品数:37 被引量:687 H指数:11 相关作者: 张巍 左丽君 余舒扬 刘卓 黄曦妍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电子电信 更多>>
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被引量:8 2015年 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REM睡眠期出现肌张力缺失并伴有与噩梦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RBD与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在PD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伴RBD的PD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强直型,病程更长,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更重,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损害更突出。RBD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主要涉及脑桥被盖部、蓝斑/蓝斑下区复合体及其投射通路功能的紊乱。诊断RBD主要依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及视频多导睡眠图(v-PSG)的监测结果。治疗上除了积极干预PD外,应对患者及其床伴采取保护措施;当患者的异常睡眠行为对其造成严重的困扰并具有危险性时,需给予药物治疗。 扈杨 张巍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SD)的特点、影响因素、与运动症状(MS)及非运动症状(NMS)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132例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瞌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睡眠状况,完成相关MS、NMS及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 (1)132例PD患者中86例(65.2%)伴发SD(PSQI评分≥5分),为SD组,PSQI平均分为(9.7±3.9)分;46例(34.8%)不伴发SD(PSQI评分<5分),为NSD组;同时完成ESS量表评定的114例患者中,15例(13.2%)有白天困倦(ESS评分≥10分),ESS平均分为(13.5±3.2)分,99例(86.8%)无白天困倦(ESS评分<10分)。(2)PD患者PSQI量表前三位因子及评测结果分别为白天功能紊乱(1.6±1.0)分,睡眠紊乱(1.3±0.5)分,主观睡眠质量(1.3±0.8)分。(3)SD组和NSD组除受教育水平(P=0.032)外,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病程、起病侧别及临床类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4)SD组和NSD组除了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Ⅲ评分外(P=0.007),H-Y分期、改良Webster评分、剂末现象个数、UPDRSⅣ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5)SD组NMS个数、运动症状期后NMS个数明显多于NSD组(P=0.000),而运动症状期前NMS无显著差异(P>0.05);SD组眩晕、噩梦、入睡困难、白天思睡、性生活障碍、性冷淡、焦虑、抑郁、淡漠、注意力下降、疼痛及梦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SD组(P<0.05);SD组UPDRS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ESS、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疲劳量表(FS-14)、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及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RLSRS)评分均明显高于NSD组(P<0.05)。(6)SD组UPDRSⅡ、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高于NSD组(P<0.05);SD组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L-39)量表评分明显低于NSD组(P<0.05)。(7)相关分析发现,焦虑、抑郁与PSQI评分的相关性最大(� 余舒扬 刘卓 孙莉 黄曦妍 曹辰杰 左丽君 朴英善 杨雅琴 张巍关键词: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单纯淡漠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 被引量:5 2015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除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步态和姿势障碍等运动症状外,近年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神经精神、睡眠、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等多种非运动症状。PD单纯淡漠是不伴痴呆和抑郁的淡漠,其与运动症状及多种非运动症状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PD单纯淡漠的发生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免疫炎症等机制。本文将对PD单纯淡漠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阐述。 王方 张巍关键词:帕金森病 铁选择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免疫炎症机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在模拟人中脑黑质的多种原代细胞培养体系中,研究铁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及其神经免疫炎症机制。方法采用5、25和100μmol/L的FeCl2(Fe^2+):(1)处理中脑原代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体系,7d后计数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能神经元及抗神经特异性核蛋白抗体(Neu—N)(+)的全部神经元的数量,观察神经元形态,研究Fe^2+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损伤;(2)同时处理中脑原代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体系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7d后计数TH(+)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研究小胶质细胞在Fe^2+选择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作用;(3)处理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体系,测量细胞外超氧化物(O2^-)及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iROS),研究Fe^2+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的功能变化;(4)处理中脑原代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体系,7d后计数抗补体受体-3(OX-42)(+)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观察细胞形态,研究Fe^2+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5、25和100~mol/LFe^2+处理组TH(+)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9%、70%和55%,其中25、100μmol/LFe^+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47,P〈0.01);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皱缩,胞质淡染,神经突起数目减少;(2)5、25和100μmol/LFe^2+处理组Neu—N(+)全部神经元的数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00%、104%和1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5和100μmol/LFe^2+处理组Neu—N(+)全部神经元的数量与TH(+)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差值分别为11%、34%和46%,其中25和100μmol/LFe^2+处理组两种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8.098,P〈0.05;t=11.218, 高俊华 闫兆芬 刘卓 孙莉 黄曦妍 张丽娟 李博 张巍 王晓民关键词:铁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帕金森病伴发焦虑与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焦虑与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NMS)的关系。方法对124例PD患者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测,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完成相关运动症状及NMS量表评测。结果 (1)124例PD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3.87%,焦虑和抑郁共病率为31.45%;(2)两组患者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相关量表评测结果分别为:Hoehn-Yahr分期:2.48±0.80vs.2.04±0.78;UPDRS-Ⅲ(运动):30.68±9.91vs.24.70±12.25;"开-关"现象发生率:35.71%vs.17.07%,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异动症发生率及剂末现象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vs.7.32%、45.24%vs.30.4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焦虑组患者出现NMS个数为(14.57±3.83)个,非焦虑组患者为(10.03±5.25)个,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焦虑组抑郁、性生活障碍、不宁腿综合征、淡漠、白天思睡、入睡困难、眩晕、疼痛、噩梦以及体位性头晕等NMS发生率高于非焦虑组,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患者NMS相关量表评测结果分别为:UPDRS-Ⅰ(精神、行为和情绪):4.74±1.93vs.2.93±1.84;HAMD:19.41±6.97vs.9.82±5.83;PSQI:19.48±6.36vs.12.37±6.47;ESS:6.69±5.62vs.3.56±3.34;SCOPA-AUT:43.48±7.75vs.36.76±7.33;RLSRS:21.77±6.51vs.17.29±7.27,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MMSE、MoCA及FS-14评分分别为:26.12±4.37vs.27.16±3.28、21.05±6.38vs.22.71±4.67及10.71±2.69vs.9.42±3.2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患者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以及PDQL评分结果分别为:15.29±5.85vs.12.22±5.39、128.62±20.51vs.149.30±20.1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焦虑是PD常见的NMS之一,与运动障碍的程度以及运动并发症相关;PD伴发焦虑患者NMS的发生率高,个数多,精神、行为、情绪、睡眠、自主神经障碍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刘卓 孙莉 黄曦妍 曹辰杰 余舒扬 左丽君 杨雅琴 朴英善 张巍关键词:帕金森病 焦虑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高频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2011年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ressure/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CD)观察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皮层、纹状体、腹侧中脑和小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减轻帕金森病行为症状的可能机制。在Sprague Dawley大鼠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右侧损伤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将帕金森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100Hz电针治疗组(n=10),后者接受4个疗程(6天为一疗程)的头部百会穴(GV-20)及背部大椎穴(GV-14)电针刺激。另随机选取10只大鼠在MFB仅注射生理盐水(NS)作为假手术组。行为学测试观察电针治疗对阿扑吗啡诱导的大鼠异常旋转行为的影响,HPLC-ECD检测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了异常旋转行为,表明帕金森病造模成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层和纹状体损伤侧GABA含量显著增加,腹侧中脑的含量显著降低,而小脑中的含量无显著变化。100Hz电针刺激有效改善了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皮层损伤侧与非损伤侧GABA含量比值显著减少,纹状体和小脑中两侧GABA含量比值显著增加。以上结果提示,高频电针可以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症状,可能是通过增强小脑-基底神经节-皮层环路对运动中枢的抑制来发挥作用的。 杜靖 孙作厘 贾军 汪璇 王晓民关键词:帕金森病 电针 Γ-氨基丁酸 Use of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s in studies of network synaptic plasticity in both time and space 被引量:4 2012年 Simultaneous multisite recording using multi-electrode arrays(MEAs) in cultured and acutely-dissociated brain slices and other tissues is an emerg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electrophysiology.Over the past 40 years,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both scientists and commercial concerns,to advance this technique.The MEA techniqu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any regions of the brain,retina,heart and smooth muscle in various studies at the network level.The present review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EA techniques and their uses in brain preparations,and then specific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use of MEA recordings in studies of synaptic plasticity at the network level in bo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Because the MEA technique helps bridge the gap between single-cell recordings and behavioral assays,its wide application will undoubtedly shed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brain functions and dysfunctions at the network level that remained largely unknown due to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before it matured. Ming-Gang Liu Xue-Feng Chen Ting He Zhen Li Jun Chen帕金森病患者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2013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幻觉的发生率及与非运动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105例病程为10年以内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中第2项症状的"有无"分为有幻觉组和无幻觉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完成多种非运动症状的评价。结果 (1)105例帕金森病患者幻觉的发生率为11.4%;(2)有幻觉组病程[(4.08±2.47)年]长于无幻觉组[(2.56±2.24)年],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2),两组性别、年龄及起病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有幻觉组H-Y分期及UPDRSⅢ评分[(2.63±1.13)期,(38.58±18.10)分]明显高于无幻觉组[(1.90±0.69)期,(25.07±14.32)分](P〈0.05);(3)有幻觉组与无幻觉组抑郁、焦虑、疲劳、睡眠障碍、日间思睡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91.7%vs.60.2%,66.7%vs.30.1%,100.0%vs.66.3%,100.0%vs.62.4%,66.7%vs.34.4%,42.8%vs.10.7%,P〈0.05),有幻觉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明显低于无幻觉组(20.5分vs.24.0分,P〈0.05),有幻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疲劳量表(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的评分和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中症状的个数均明显高于无幻觉组(23.0分vs.10.0分,17.5分vs.7.0分,10.0分vs.8.0分,10.0分vs.6.0分,7.5分vs.4.0分,14.0个vs.8.0个),其中有幻觉组实际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低于无幻觉组[(5.96±1.95)h vs.(6.92±1.39)h,(76.04±16.04)%vs.(85.52±14.38)%,P〈0.05],有幻觉组消化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的个数明显多于无幻觉组(P〈0.05);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无显著差异� 曹辰杰 余舒扬 左丽君 陈泽颉 孙莉 黄曦妍 刘卓 扈杨 王方 张巍关键词:帕金森病 幻觉 非运动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伴发视觉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7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多以记忆力损害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受损和精神行为症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AD早期症状不明显,待诊断明确后的治疗效果差,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研究发现,AD患者可出现视觉障碍,但尚无流行病学数据。目前AD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及药物等综合手段,AD伴发视觉障碍的治疗尚需研究。本文主要介绍AD视觉障碍的临床症状、发生机制、检测及评价手段,包括光学相干体层扫描、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微血管检查及神经影像学,以对AD患者的视觉障碍进行全面评价,寻找特异、敏感及简便的AD评估手段,为AD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金朝 张巍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视觉障碍 临床症状 帕金森病基底神经节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1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从而引起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调。近年的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并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唯一因素,基底神经节中其它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发生紊乱,基底神经节网络调控功能失调,导致了以运动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本文就帕金森病状态下基底神经节中主要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孙作厘 贾军 虞芬 汪璇 王晓民关键词:帕金森病 神经递质 基底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