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XWW005)

作品数:50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李伟民柳士军张荣兴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文学
  • 18篇艺术
  • 6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6篇莎士比亚
  • 9篇莎士比亚戏剧
  • 9篇改编
  • 8篇叙事
  • 8篇悲剧
  • 5篇莎士比亚悲剧
  • 4篇莎士比亚研究
  • 4篇文学
  • 4篇戏曲
  • 4篇麦克白
  • 4篇互文
  • 4篇互文性
  • 4篇《麦克白》
  • 3篇越剧
  • 3篇莎剧
  • 3篇莎学研究
  • 3篇威尼斯商人
  • 3篇戏剧
  • 3篇罗密欧
  • 3篇跨文化

机构

  • 33篇四川外国语大...
  • 9篇浙江越秀外国...
  • 8篇信阳师范学院
  • 5篇四川外语学院
  • 3篇苏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1篇巴黎第一大学

作者

  • 39篇李伟民
  • 6篇柳士军
  • 2篇张荣兴

传媒

  • 8篇四川戏剧
  • 4篇中国莎士比亚...
  • 3篇戏剧文学
  • 3篇当代文坛
  • 3篇浙江艺术职业...
  • 3篇中国莎士比亚...
  • 2篇国外文学
  • 2篇戏剧艺术
  • 2篇外语研究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外语教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外国语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1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互文性:叙事与抒情模式——粤剧《豪门千金》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改编
2016年
粤剧《豪门千金》为粤剧改编莎剧三部曲中,中西合璧、莎粤融合、古今穿越,且又地方化特色明显,影响较大的粤剧莎剧。这部粤剧莎剧在突出原作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塑造人物,淡化原作的宗教色彩,以对友谊、爱情、仁慈、道义、诚信的歌颂为主线,对贪婪和见利忘义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将原作背景充分中国化、地方化、粤剧化,以浓郁的岭南文化、广东文化、商埠文化为表现方式,综合运用粤剧、京剧和话剧等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原作诗化语言与粤语,粤剧、京剧和话剧的互文性抒情与叙事。
李伟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粤剧《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是最大的人心认识者”——宗白华与莎士比亚被引量:1
2014年
美学家宗白华对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做了开拓性的贡献没有得到中国莎学研究的重视。宗白华眼中的莎士比亚是"最大的人心认识者",他积极以《学灯》为媒介介绍莎士比亚。同时,宗白华在平行研究、比较诗学视域中阐释莎士比亚的美学与文学思想。对莎士比亚的推崇与宗白华的美学观、文学观有密切关联,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宗白华美学建构的诉求。研究宗白华的莎学思想,对总结、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莎学发展历程意义非凡。
柳士军
关键词:莎士比亚宗白华美学建构诗学
流水高山自有万里诗心——评《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
2019年
在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上,“马克思主义莎学”经常被列入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由此观之,可以见出“马克思主义莎学”在学界的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很多年来,我们除了对以往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莎学有所知晓外,对西方特别是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学的认识却所知不多,甚至是极为零散的。因此,系统梳理西方特别是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学的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而张薇博士的《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以下简称《当代莎评》)以其敏锐的学术视野,以入不测之渊海,求欲得之珍珠的精神,通过述先世与当代之盛藻,采取宏观与微观、历史与当代相结合的理论阐释,沿坡讨源,循名课实,以文为本,丰富、拓展了中国莎学研究的范围,填补了莎学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在莎学研究领域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李伟民
关键词:诗心学术视野
20世纪上半叶大学“莎士比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莎士比亚'课程在20世纪上半叶高校外语系教学与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段时期中国大学开设'莎士比亚'课程非常普遍,莎剧成为该时期高校外语系必开课程和常备课程。开设莎剧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莎剧知识,为造就莎学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者奠定基础。莎作教学进入体制化的中国现代大学,对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莎学研究储备了人才,亦为中国莎学进一步繁荣和走向世界奠定了最初基础。
李伟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
再论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
2016年
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梳理了王佐良先生在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及办刊思想。王佐良的莎学研究体现为他对莎士比亚的总体思想与审美的把握,深入探讨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史;对莎士比亚白体诗则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了莎剧白体诗上格“庄严体”、下格“市井小人语”和中格所涵盖的社会阶层中人物的语言特点;阐述了中国学者的莎士比亚研究观;强调莎学研究应该在文本研究基础上结合舞台研究,才能对莎士比亚有深入理解,并对中国舞台上演出的莎剧进行了充分肯定。
李伟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的地域化呈现——跨文化视角下的丝弦戏《李尔王》被引量:1
2018年
根据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改编的丝弦戏莎剧《李尔王》以其诗意化的改编与呈现方式实现了从原作到舞台的跨文化转换。改编既力图展示原作的人文主义的悲剧意蕴,又通过戏曲化、地域化的改编,以虚拟、写意的假定性表现出原作的哲理内涵,实现了原作悲剧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化之间的嫁接。以中国戏曲中的古老剧种和带有明显地域化特征的丝弦戏的'土'演绎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通过外化的戏曲程式塑造人物,反映人物的内心矛盾,在莎剧的丝弦戏改写与替换中,以审美的互文性,在莎剧与丝弦戏之间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李伟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互文性
面对经典的舞台叙事——北京人艺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2012年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日本四季剧团倾情打造,王斑主演、浅利庆太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是近年来中国莎剧舞台上一出摈弃戏说,回归经典,成功阐释莎翁原作精神的戏剧作品。王斑饰演的哈姆雷特,通过对传统理解下作品主题的演绎,在颇具传统中国韵味的当代舞台叙事中,重新诠释了《哈姆雷特》中人性的复杂,由使观众信服转变为通过表演使观众感动,在对故事空间予以变异、扩充和压缩中体现出经典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与丰富内涵;在话语空间的叙事中揭示出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使人文精神重新呈现于当代舞台的叙事之中。
李伟民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变脸”——李伟民教授访谈
2016年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改编恰似川剧的"变脸",改变了外貌,留下了剧本的精神诉求。中国的川剧、黄梅戏、豫剧等都在莎士比亚戏剧变形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扩大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影响。李伟民教授在接受采访中回答了莎士比亚戏剧"变脸"的研究现状、方法、价值,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并就莎士比亚的现代性问题作了新阐释。
柳士军
关键词:莎士比亚
填之以虚空,满足于无物中的救赎--萨拉·凯恩的《渴求》与后现代主义被引量:1
2014年
萨拉·凯恩的《渴求》被称为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最具诗意审美性的作品,其中对于性叙事中的暴力、原始性爱、母爱与虐爱的不加遮拦的呈现,表现出人类对美与善的"渴求"。《渴求》以对真诚与爱的深情呼唤,为我们描述出后现代社会中破碎的自我,探求了暴力、性与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生的迷茫、绝望以及生存的悖论。
李伟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浪漫派文学评论家赫兹列的莎士比亚批评
2015年
威廉·赫兹列(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19世纪浪漫主义莎学评论的主将之一。他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既秉承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贯理论,又在浪漫主义莎学评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与文学艺术批评主张。赫兹列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强调了"自然"与"想象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比较系统地对"自然"与"想象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尽管这些阐释在某些方面显得简单和简略,但毕竟赫兹列与其他浪漫主义莎学评论家一样将莎士比亚抬高到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至尊地位,奠定了莎士比亚当今在文学艺术领域不容撼动的地位。赫兹列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也是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李伟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