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5B09)

作品数:95 被引量:1,951H指数:25
相关作者:徐明岗聂军高菊生廖育林郑圣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0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4篇红壤
  • 29篇施肥
  • 28篇土壤
  • 27篇长期施肥
  • 24篇水稻
  • 14篇施用
  • 13篇稻田
  • 13篇水稻土
  • 11篇作物
  • 11篇小麦
  • 8篇微生物
  • 7篇旱地
  • 7篇肥料
  • 6篇典型红壤生土
  • 6篇玉米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控释
  • 6篇不同施肥
  • 5篇氮肥
  • 5篇紫色土

机构

  • 39篇中国农业科学...
  • 23篇湖南省土壤肥...
  • 15篇中华人民共和...
  • 14篇湖南农业大学
  • 13篇湖北省农业科...
  • 11篇华中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4篇湖北省襄樊市...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贺州学院
  • 2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2篇徐明岗
  • 21篇高菊生
  • 20篇聂军
  • 19篇廖育林
  • 18篇郑圣先
  • 15篇谢坚
  • 14篇李冬初
  • 13篇熊又升
  • 12篇秦道珠
  • 12篇袁家富
  • 11篇王伯仁
  • 10篇徐祥玉
  • 9篇孙楠
  • 9篇赵书军
  • 9篇向艳文
  • 8篇彭成林
  • 8篇黄晶
  • 7篇杨曾平
  • 7篇鲁艳红
  • 6篇张会民

传媒

  • 1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植物营养与肥...
  • 8篇湖北农业科学
  • 8篇湖南农业科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耕作与栽培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土壤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2篇2011
  • 21篇2010
  • 29篇2009
  • 26篇2008
  • 9篇2007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25年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5年作物累计产量以紫色土为最高,其次是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最低。(2)3种母质生土熟化过程中,对于不同处理,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处理,均能获得较高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施用有机物料稻草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施肥是加速红壤母质熟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3)对于不同处理方式,作物归还条件下其作物产量要高于不归还。(4)供试的3种土壤在熟化的过程中对植被的影响非常明显,在熟化的初期,许多作物在花岗岩发育的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上,都生长不好,然而在施有NPK的处理中,马唐草(Dischaemum Schreb)生长特别茂盛(覆盖度100%,高lm),明显地影响了土壤的水热状况,紫色土上马唐草生长不好。(5)种植小麦和黄豆,花岗岩、四纪红土NPK处理靠小区水泥梗边缘要好,小区中间95%部分长势差,叶片淡黄,植株矮小。(6)花岗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壤二种母质熟化24年后(即2005年)种植豆科作物—黄豆和禾本科作物小麦(2006年),其作物产量均表现为:0M>NPK。
高菊生徐明岗孙楠李冬初秦道珠
关键词:长期施肥典型红壤生土作物产量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微生物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化学性质是农业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该文研究了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差异。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样品采自湖南省东部、中部和西北部8个水稻主产县,测定了高产、中产和低产水稻土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SMBC)、微生物生物量N(SMBN)、土壤呼吸、代谢熵(qCO2)、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脱氢酶、土壤有机C(SOC)、全N(TN)、全P(TP)、全K(TK)、有效N(AN)、速效P(AP)、速效K(AK)和稻谷与稻草产量。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土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与中产水稻土无明显差异。SMBC、SMBN含量和土壤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由于湖南省植稻区施用磷肥有近50年历史,土壤磷素含量较高,导致不同生产力水稻土之间的磷酸酶活性没有差异。细菌和放线菌与SOC、TN、TK、AN含量之间相关性最好。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与土壤SOC、SMBC、SMBN、TN和A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高产水稻土与中产水稻土之间在微生物性质上差异很小,中产水稻土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可以达到高产水稻土的产量目标。目前低产水稻土的微生物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较差,应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合理施用,重视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提升这类土壤的生物质量。
廖育林郑圣先杨曾平聂军谢坚吴小丹鲁艳红
关键词:高产水稻土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天地福”硫铁基腐殖酸多元肥在湘南红壤稻田的施用效果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比较"天地福"硫铁基腐殖酸多元肥在湘南红壤稻田的施用效果,为湘南地区乃至我国南方类似地区双季稻生产提供施肥技术,于2009年行了试验研究。在施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早稻"天地福"稻谷比对照1(不施肥)增产102.1%;比对照2(常规施肥)增产17.9%;比"洋丰肥"增产7.9%;晚稻稻谷比对照1(不施肥)增产50.0%;比对照2(常规施肥)增产24.5%;比"洋丰肥"增产3.3%;早、晚稻稻谷平均产量比较,比对照1(不施肥)增产76.0%;比对照2(常规施肥)增产增产13.6%;比"洋丰肥"增产5.9%。早稻比对照1(不施肥)高6.2%,比对照2(常规施肥)高5.9%,比"洋丰肥"高2.5%;晚稻比对照1(不施肥)高5.2%,比对照2(常规施肥)高2.9%,比"洋丰肥"高2.2%。天地福硫铁基腐植酸复混肥,前期释放慢,需要补充适量氮肥,促进早生快发。肥料后劲足,作物不早衰,稻谷落色好。
彭国华高菊生董春华谢慧兰
关键词:肥料效果
湘南三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十字花科作物产量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相当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为生产示范、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27年长期施肥对十字花科作物(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⑴3种母质以紫色土油菜产量(地上部干物重)为最高(紫色土以NPK处理为最高),四纪红土次之,花岗岩油菜产量为最低(2种母质油菜生长均不好,产量差不多)。⑵3种母质种植油菜(生物产量)均以NPK处理为最高。其次是有机物—稻草处理,CK(不施肥)最低。⑶3种母质种植油菜均表现为:归还处理好于带走处理;⑷据试验收产时(2009年3月25日)发现,四纪红土和花岗岩二种母质的NPK处理(尤其是NPK-T处理)的油菜除靠近水泥梗边行长有部分油菜外(占小区面积20%),小区中间(占小区面积80%)的油菜生长不正常或死亡,产量极低;3种母质共18个小区,只有花岗岩母质的NPK处理长有禾本科植物马唐草,其余16个小区很少或没有;四纪红土NPK处理油菜病害(尤其是小区的中间部分)严重。主要症状:叶片有褐色斑点,尤其以基部老叶严重。
高菊生
关键词:长期施肥典型红壤生土十字花科作物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3
2009年
概述了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质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活性有机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活性有机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及其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今后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重点。
吴小丹蔡立湘鲁艳红郑圣先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质量
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旱地作物和水稻产量影响被引量:29
2008年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旱地作物和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的花岗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壤二种母质熟化24年后(即2005年)种植豆科作物—黄豆和禾本科作物小麦(2006年),其作物产量均表现为:长期施用化肥NPK处理比长期施用有机物处理的产量低;(2)红壤旱地种植小麦和黄豆,花岗岩、四纪红土NPK处理靠小区水泥梗边缘要好。小区中间95%部分叶片淡黄,植株矮小,长势极差,几乎没有产量。(3)红壤稻田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能促使水稻持续高产稳产,长期施用化肥,导致水稻减产。施用化肥25年后(即2006年),水稻早稻稻谷产量为:4284.0kg/hm2,比施用有机肥处理(M)少283.5kg/hm2;比有机肥无机肥配合处理(NPKM)少1395.0kg/hm2。水稻晚稻稻谷产量为:3592.5kg/hm2,比施用有机肥处理(M)少37.5kg/hm2;比有机肥无机肥配合处理(NPKM)少951.0kg/hm2。
高菊生李菊梅徐明岗孙楠秦道珠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旱地红壤稻田
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几种典型土壤全磷和Olsen-P的变化被引量:38
2008年
研究了11个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耕作制度、典型土壤类型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长期不施肥条件下耕作,土壤Olsen-P含量下降比全磷明显;在试验进行5年左右,土壤全磷含量都有所降低,以后各点表现不尽相同,新疆灰漠土、长沙水稻土和郑州潮土全磷含量随时间延长呈显著直线下降,其它试验点全磷的变化不明显;作物携出磷与土壤全磷下降之间,无论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都不成比例。土壤Olsen磷下降率比全磷高几倍。Olsen-P下降趋势与起始土壤Olsen磷含量有关:起始土壤Olsen-P磷大于20mg/kg时,25年内一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降低40.5mg/kg,特别是前5年下降更快,降低30mg/kg;起始土壤Olsen-P为10~20mg/kg时,下降趋势比前者缓慢,15年内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19mg/kg,前5年下降15mg/kg,15年后几乎不变;起始土壤Olsen-P小于10mg/kg时,25年内无明显变化。Olsen-P下降量与起始Olsen-P占全磷的比例成显著直线关系。
曲均峰李菊梅徐明岗戴建军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全磷OLSEN-P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09
2009年
【目的】观测分析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黑土、灰漠土和红壤有机碳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碳分组对比分析了长期施肥后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比例变化。【结果】16年后,不施肥(CK)灰漠土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1.7%和34.9%,且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也显著下降了5.4个百分点;长期施用氮肥(N)3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黑土下降幅度高达9.5个百分点;化肥配施(NP,NPK)后,黑土和灰漠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仍显著下降,红壤则略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3种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其中红壤上升幅度最大,NPKM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80.6%、146.2%和7.5个百分点,其次是灰漠土,分别提高了64.4%、138.0%和5.0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NPKS)后,红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1.6%、59.0%和7.5个百分点,黑土和灰漠土则相对较稳定。【结论】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对施肥措施反应敏感,长期不施肥或只施氮肥多数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能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且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优于化肥(NPK)配施。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灰漠土红壤
长期施用含SO_4^(2-)肥料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红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原创性的理论依据,刘更另院士于1975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布置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即:处理一:SO42-,采用含SO42-化肥:(NH4)2SO4+K2SO4+过磷酸钙。处理二:Cl-,采用含Cl-化肥:NH4Cl+KCl+KH2PO4;处理三:隔离区(CK),施用化肥NPK。即: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3个处理NPK用量相同。通过32年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对水稻产量没有多大影响;(2)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能够提高水稻生物产量。据1982-2007年26年的总产量(生物产量)统计,SO42-处理(484952.9kg/hm2),比CK处理(478408.9kg/hm2)高6544.0kg/hm2,比Cl-处理(482157.3kg/hm2)高2795.6kg/hm2。(3)长期施用含SO42-肥料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
高菊生秦道珠
关键词:长期施肥水稻农艺性状水稻产量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鄂北岗地)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的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氮素吸收与分配、氮效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以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为氮效应评价指标,供试小麦品种中氮高效应的品种为鄂麦23和鄂麦14;以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之差值与施纯氮量之比为氮响应评价指标,氮高响应的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49和鄂麦18,氮高效应和氮高响应的品种并不相同。因此,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强的植株生物学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应品种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的氮高响应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植株氮吸收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表现不尽相同。
熊又升袁家富赵书军彭成林徐祥玉柴彦君刘晔
关键词:小麦品种氮效率氮效应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