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B9B01)
- 作品数:26 被引量:206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郁焦新安刘秀梵魏建忠孙裴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磺胺类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采用药敏纸片法,对33株鸡白痢沙门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丁胺卡那、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的抑菌作用较强,所有受试菌株均对其敏感;58%~94%的受试菌株对氯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和羧苄青霉素敏感;61%~88%的受试菌株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磺胺异恶唑耐药。33株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性,2耐及以上占85%,3耐及以上占66%,4耐及以上仅占27%。根据发表的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分别扩增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Ⅰ类整合子,所选的18个对磺胺及磺胺增效剂均耐药。分离株中94.4%(17/18)的菌株携带sul1基因,没有sul2基因,同时94.4%(17/18)的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大小分别为0.7kb和1.6kb。研究表明这些鸡白痢沙门菌的耐药谱较窄,且Ⅰ类整合子在磺胺类耐药菌株的产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董洪燕缪晓斌李鑫曹宇凡王晓泉彭大新刘秀梵
- 关键词:鸡白痢沙门菌耐药性
- 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2
- 2010年
- 动物源性病原菌是引起人类疾病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防控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发展趋势。
-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
-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病原菌
- 沙门氏菌内标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研制一种能有效指示假阴性的PCR检测产品,用于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试剂盒对147株沙门氏菌和28株非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沙门氏菌均能扩增出362 bp的目标条带,非沙门氏菌仅扩增出520 bp的内标条带。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限为8.0 fg/PCR,检测染菌量为4—5 CFU/10 mL的牛奶样品,增菌8—10 h即得到阳性结果。反复冻融60次或-20℃下贮存1年,均不影响试剂盒的使用效果。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30,与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符,比未添加扩增内标的PCR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30)准确。【结论】采用添加扩增内标的PCR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能有效指示假阴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
- 李小玲刘斌但现龙王大鹏周敏史贤明
- 关键词:沙门氏菌扩增内标检测试剂盒
- 商品肉鸡生产加工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与防控被引量:3
- 2010年
- 沙门菌是一种能引起食源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主要通过动物性食品进行传播,尤其是商品肉鸡。商品肉鸡中的沙门菌主要来源于其养殖、运输、加工、冷藏等生产加工过程。因此,了解商品肉鸡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的来源,加强商品肉鸡生产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防控,对降低沙门氏菌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朱恒文孙裴魏建忠王桂军李郁
- 关键词:商品肉鸡沙门菌污染来源防控措施
- 明斯特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对其毒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明斯特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对其毒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一株对药物敏感株作为亲本株,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多步诱导法获得耐药菌株,并比较分析亲本株和DOX、TET+DOX、TET+DOX+CHL、TET+DOX+CHL+KAN耐药菌株半数致死量、质粒毒力基因分布、对小鼠的病理损伤、宿主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亚抑菌浓度药物可诱导明斯特沙门氏菌形成相应的耐药菌株,且耐药性相对稳定,但未能获得相应的耐药基因;随着明斯特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增强,其LD50、毒力基因以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多重耐药菌株对小鼠的病理损伤和Th1型炎症反应更为严重。结论明斯特沙门氏菌在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抗菌药物后可产生耐药性变异,且随着耐药性的产生及增强,多重耐药菌株的致病性有所增强。
- 方艳红姚明王元兰魏建忠孙裴殷宗俊王桂军李郁
- 关键词:耐药性毒力流式细胞术TH1
- 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血清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sul1、strA、blaTEM、sul2、tetA、tetB、aph3-Ⅱa和catⅠ9种,其中blaPS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 王元兰刘军军邵颖方艳红魏建忠王桂军孙裴李郁
- 关键词:沙门氏菌耐药性血清型
- 某猪场腹泻仔猪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被引量:7
- 2014年
- 针对安徽某猪场腹泻仔猪,分别采集5头不同窝的肛拭子和肠道内容物样品,利用常规法结合PCR技术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玻片凝集试验和ERIC-PCR技术确定分离株的血清型与基因型,标准K-B纸片法进行20种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4头腹泻仔猪(4份肠道内容物样品、1份肛拭子样品)均分离到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为80%,涉及明斯特沙门氏菌、纽兰沙门氏菌、新斯托夫沙门氏菌和乌干达沙门氏菌4种血清型,其中1头同时检出4种血清型沙门氏菌;8株沙门氏菌分离株为同一基因群,分属2个基因型,亲缘关系较近,对20种抗生素均敏感。结果表明,该猪场仔猪腹泻与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母猪的清洁卫生与猪舍的消毒到位不容忽视,临床上常用抗生素可用于防治或减缓仔猪腹泻的发生。
- 谢倩姚明黄晓慧陆萍焦安心孙裴魏建忠李郁
- 关键词:腹泻仔猪沙门氏菌血清型基因型药敏试验
- 商品肉鸡生产加工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与防控
- 沙门菌是一种能引起食源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主要通过动物性食品进行传播,尤其是商品肉鸡。商品肉鸡中的沙门菌主要来源于其养殖、运输、加工、冷藏等生产加工过程。因此,了解商品肉鸡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的来源,加强商品肉鸡...
- 朱恒文孙裴魏建忠王桂军李郁
- 关键词:商品肉鸡沙门菌污染来源防控措施
- 文献传递
- 江苏某奶牛场健康奶牛体内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致病性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通过对江苏省某奶牛场连续6个月的定群、定畜跟踪调查,获得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在该牛场分布的广泛性、持续性和血清型多样化的资料,并对一些重要血清型分离株作致病性的鉴定。基于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stx1、stx2、eaeA、ehxA共4个基因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阳性样品,非O157STEC采用多重PCR结合CT-SMAC平板的分离方法,而O157STEC通过免疫磁珠结合O157显色平板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该奶牛场STEC的初筛率为16.1%(112/696),分离率为11.1%(77/696)。分离株属于35种O血清型和60种O∶H血清型。该场的优势血清型为O4、O26和O93,O157在该场存在,但并非优势血清型。77个分离株中,stx2基因的检出率为68.8%,远远高于其它毒力基因,如stx1(19.5%)、eaeA(11.7%)和ehxA(20.8%)。该场分离到一些O157和O26血清型的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奶牛是STEC的天然宿主,可健康带菌。除了O157STEC外,非O157STEC中一些高致病力菌株对人类的健康也存在威胁。
- 薛涛顾丛丛高崧焦新安周琼张文俊刘秀梵
- 关键词: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奶牛多重PCRH抗原毒力基因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prf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是人兽共患李斯特菌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与调控因子PrfA蛋白作用下毒力基因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初步探讨了PrfA蛋白对细菌毒力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血清型分别为1/2a和4b的LM4、F4636进行prfA基因的敲除,并构建其回复突变株,对获得的突变株LM4ΔprfA、F4636ΔprfA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两株缺失株的溶血活性丧失、回复突变株的溶血活性得到恢复,突变株还丧失磷脂酶活性,黏附和侵袭特性显著下降(P<0.05),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提高了105个数量级。【结论】由此表明,PrfA蛋白对hly、plcB、inl家族基因的表达及细菌毒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prf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rfA蛋白的调控功能提供了材料,为研究其在Lm致病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白春光殷月兰贾艳艳付红高云飞焦新安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突变株同源重组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