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101) 作品数:4 被引量:86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成善 李祥辉 曾庆高 李亚林 唐菊兴 更多>> 相关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土资源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西藏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物源分析 被引量:24 2004年 运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地球化学和阴极发光方法,对西藏山南琼结和贡嘎地区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郎杰学群砂岩和板岩进行了研究。碎屑成分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含有大陆基块和混合区(切割弧)成分。阴极发光照射结果反映,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棕色光),次为深成/火山成因(浅紫兰色—绿色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母源区结晶基底可能已经抬升暴露,并且粘附在大陆块上。这些结果暗示,在拉萨地块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中可能存在一个含造山带的未名地块。 李祥辉 曾庆高 王成善 谢尧武关键词:上三叠统 造山带 物源分析 阴极发光 结晶基底 特提斯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 被引量:32 2005年 蛇绿岩带出现于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带对于此种概念模型是毫无争议的。根据近年来现代洋壳和蛇绿岩研究成果以及分析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法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再次对西起日喀则拉孜、东至泽当金鲁,长约500km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500多个尖晶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属于超俯冲作用(suprasubduction)的产物,与近年来其他研究成果的认识一致。 王成善 李亚林 刘志飞 李祥辉 唐菊兴 REJEAN Hebert COTE Dubois VARFALVY V HUOT F关键词:地质调查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矿物 蛇绿岩带 板块缝合带 俯冲作用 西藏南部郎杰学群碎屑物质来源的古水流证据 被引量:19 2003年 新近对西藏山南琼果和贡嘎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弱变质的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沉积地层——郎杰学群地质填图调查,在出露槽模沉积构造的37个古水流点获得了43组数据。赤平投影数据恢复后发现,这一地区主力古水流有南东140°~160°和南西190°~210°两个方向。这一分析结果为郎杰学群沉积物来自北边(未知块体)而非印度次大陆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李祥辉 曾庆高 王成善关键词:波痕 古水流 沉积物 沉积地层 藏南古近纪甲查拉组物源分析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启动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26 2006年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 M a±。 魏玉帅 王成善 李祥辉 曹珂关键词:物源分析 特提斯喜马拉雅 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