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43052)

作品数:8 被引量:167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宏雷初朝孙维斌雷雪芹袁志发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烟台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双胎性状
  • 2篇FSHR基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蛋白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引物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肉牛
  • 1篇肉牛产业
  • 1篇肉牛产业化
  • 1篇肉牛生产
  • 1篇萨能奶山羊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烟台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陈宏
  • 6篇雷初朝
  • 5篇孙维斌
  • 4篇雷雪芹
  • 3篇李瑞彪
  • 3篇袁志发
  • 2篇徐廷生
  • 1篇胡沈荣
  • 1篇杨公社
  • 1篇蓝贤勇
  • 1篇王敏强
  • 1篇王昕
  • 1篇朱必才
  • 1篇宋林生
  • 1篇许尚忠
  • 1篇昝林森
  • 1篇毛玉胜
  • 1篇刘小林
  • 1篇张英汉
  • 1篇魏伍川

传媒

  • 2篇黄牛杂志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遗传
  • 1篇Journa...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全国首届动物...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牛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双胎性状的关系被引量:48
2004年
以秦川牛和荷斯坦奶牛的双胎母牛和单胎母牛为实验材料 ,以牛的FSHR基因的第 10个外显子作为标记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用SNP法进行了多态检测 .结果发现 ,在秦川牛的双胎母牛中突变率 6 0 % (6 10 ) ,而在单胎母牛中突变率为 2 0 % (2 10 ) ;在荷斯坦奶牛中 ,双胎母牛突变率为31 2 5 % (5 16 ) ,单胎母牛突变率为 6 6 7% (1 15 ) ;由此可见双胎牛和单胎牛二者之间FSHR基因的第 10个外显子的突变率差异明显 .这表明 ,选择FSHR基因的第 10个外显子有可能作为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序列分析发现 ,在FSHR基因的第 15 0 6位碱基发生了突变 (T→C) ,但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 .
雷雪芹陈宏袁志发徐廷生雷初朝孙维斌
关键词:FS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双胎性状
CSN1S2、CSN3和β-lg基因对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利用PCRRFLP技术对69只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的CSN1S2基因、CSN3基因和βlg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SN1S2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产奶性能间存在相关性:FF基因型个体前4胎平均产奶量显著低于NN基因型个体(P<0.05),FF基因型个体第2胎产奶量比NN基因型个体低90kg以上(P<0.01),提示CSN1S2基因座F等位基因可能与低产奶量有关。在CSN3HindⅢ基因座中,DE和EE基因型个体在第1、2、3、4胎产奶量和平均产奶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CSN3TaqⅠ基因座中,TT、TC和CC3种基因型个体在第1、2、3、4胎产奶量和平均产奶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CSN3基因经HaeⅢ酶切没有发现多态性。对βlg基因5′侧翼区的分析发现,AA基因型个体各胎次产奶量均比AB型高,其中在第2、3胎产奶量和平均产奶量3项指标上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提示βlg基因的A等位基因可能与高产奶性能有关。
陈宏蓝贤勇李瑞彪雷初朝孙维斌张润锋郑元林朱必才
关键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能
蒙古牛mtDNA D-loop高变区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本文对蒙古牛线粒体DNA D—loop高变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蒙古牛D-loop高变区的核苷酸变异率约为0.40%,其核苷酸变异类型只有转换1种形式。
雷初朝陈宏杨公社刘小林宋林生
关键词:线粒体DNAD-LOOP高变区
微卫星标记定位QTL的研究进展
本文论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微卫星标记的特点、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以及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定位功能基因和QTL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进展情况;同时,本文...
王昕陈宏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QTL
文献传递
RAPD标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探析被引量:43
2003年
 结合近年来RAPD标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详细分析了影响RAPD标记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几种因素,包括引物的种类、长度、浓度,DNA的质量和浓度,扩增条件以及操作技术等。并结合研究工作,说明了在进行生物遗传分析时,必须进行RAPD方法的优化和标准化,才能够得到可靠、正确的结果。
陈宏孙维斌雷初朝王敏强
关键词:RAPD标记稳定性影响因素引物DNA
6个牛品种在FSHR基因位点的遗传关系及其多态对双胎性状的标记被引量:9
2004年
 用PCR-RFLP技术,对秦川牛、中国荷斯坦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中国西门塔尔牛6个牛品种176个个体的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5′端进行多态性分析,4种内切酶对PCR产物的单酶切结果发现,Pst ,Sin 和Hae 3种内切酶的酶切产物均为单态,而Taq 的酶切产物出现多态性,表现为3种基因型(AA,BB,AB),品种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有较大差异。对3个有单双胎记录牛的品种分析发现,秦川牛双胎母牛的等位基因A(0.5500)及基因型AA(0.5000)的频率高于单胎母牛(A:0.3500,AA:0.3000);而荷斯坦牛双胎母牛的等位基因B(0.5937)及基因型BB(0.6875)的频率均高于单胎母牛(B:0.5416,BB:0.4167),在后代中有同样的趋势;在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双胎母牛、随机母牛及种公牛3种类群中,双胎母牛和种公牛的等位基因B(0.5909,0.5417)和杂合子基因型AB(0.8182,0.9167)的频率高于随机母牛(B:0.3182;AB:0.4546)。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现为西门塔尔牛和延边牛首先聚在一起,然后晋南牛、秦川牛、荷斯坦牛、南阳牛依次加入。
雷雪芹魏伍川陈宏许尚忠徐廷生袁志发
关键词:FSHR基因双胎性状PCR-RFLP
论黄土高原区生态经济与肉牛产业化被引量:7
2003年
本文阐明了黄土高原区两次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巨变,提出了在该区域发展生态经济和肉牛产业化应实施草畜同步发展,调整农牧业结构策略和相关产业化经营政策。
毛玉胜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生态经济肉牛生产生态环境
IGFBP3基因多态性与秦川牛部分屠宰性状的相关性被引量:42
2003年
以IGFBP3基因作为秦川牛(Bostaurus)部分屠宰指标的侯选基因,在对60头秦川牛的IGFBP3基因进行PCR RFLP和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秦川牛群体中IGFBP3基因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及其与秦川牛部分屠宰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秦川牛群体中,651bp的PCR产物经过限制性内切酶HaeIII消化后,表现出3种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A、B及3种基因型AA、AB、BB的频率分别为0.84、0.16和0 70、0.28、0.02。经序列分析发现,第299位的C→A颠换(GGCC变成了GGAC)导致了1个HaeIII限制性酶切位点的丢失而产生了该基因座多态性。在所研究的群体中,该多态基因座处于Hardy Weinberg平衡状态(P>0 05)。对13头24月龄秦川牛进行屠宰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对秦川牛部分屠宰指标有一定影响,AA、AB及BB型个体的屠宰率、净肉率及西冷、牛柳、眼肉和嫩肩肉的产率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AA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大于BB型个体(P<0.05),AB型和BB型个体胴体脂肪含量高于AA型个体(P<0.01)。
孙维斌陈宏雷雪芹雷初朝张英汉李瑞彪昝林森胡沈荣
关键词:IGFBP3基因多态性屠宰性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不同凝胶组成对SSCP标记效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03年
PCR—SSCP是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但影响其实验效果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主要综合有关文献报道,应用3种不同组成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为49:1,39:1,29:1)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以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为8%、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比例为49:1、加5%甘油的组成的效果最佳,其带纹清晰,容易识别。
雷雪芹陈宏袁志发雷初朝孙维斌李瑞彪
关键词:分子遗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甘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