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9313-2)
-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4
- 相关作者:宗良纲何任红马爱军褚慧汪张懿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有机肥分解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1
- 2013年
- 以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三种不同种类有机肥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呼吸瓶装置进行实验室培养以模拟土壤施肥效应,测定三种肥料的有机碳分解动态变化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条件下三种有机肥的分解特性差异极大,油菜饼肥与秸秆堆肥在培养前25d分解速率呈现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C/N最低的油菜饼肥更加明显,而C/N最高的商品有机肥分解速率很低;三种有机肥料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菜饼肥处理>秸秆堆肥处理>商品有机肥处理;培养结果运用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获得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的易分解比F分别为0.22、0.57和0.47及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1=0.019、K2=0.97×10-3、Ks=0.80×10-3(d-1);比对实验测定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表明,当商品有机肥与含氮量最高的油菜饼肥混合比例为2:1时,就能极显著提高商品有机肥的分解率(P<0.01);而秸秆堆肥与油菜饼肥1:1混合时,亦能极显著提高秸秆堆肥的分解率(P<0.01)。
- 汪张懿宗良纲褚慧谢少华杨旎罗敏
- 关键词:有机肥料土壤有机碳矿化
- 不同类型生物质材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被引量:22
- 2013年
-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质材料对3种不同酸度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茶园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物质材料培养45 d后,林场茶场、灵谷茶场和岭下茶场3种土壤的pH值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平均提高了0.44、0.31和0.26个pH单位。同时,加入生物质材料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总可溶性铝和总单核铝含量,其中,以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效果更显著。此外,供试生物质材料在增加土壤交换性盐基数量和提高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效果,以作物秸秆炭最为显著。
- 谢少华宗良纲褚慧汪张懿邱晓蕾马爱军何任红
- 关键词:酸度
- 不同调控措施在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9
- 2011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肥和粉煤灰、秸秆干馏液配合施用共4种不同调控措施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上茶叶硒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调控措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硒含量和茶叶硒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肥处理>粉煤灰-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粉煤灰-生物肥复合处理>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对土壤pH值提高幅度的大小次序为:粉煤灰-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粉煤灰-生物肥复合处理>生物肥处理>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另外,4种不同措施对改善酸化茶园土壤其他理化性质也呈现不同效果,其中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的综合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对于江苏高硒地区土壤中硒素的有效利用和加快发展富硒茶产业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 赵妍马爱军宗良纲汪润池郭悦何任红
- 关键词:理化性质
- 不同加工工艺对红茶茶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常规浸提、酶处理浸提两种提取工艺与真空减压浓缩、水浴浓缩两种干燥工艺制备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酶处理后利用真空减压浓缩工艺能够显著提高红茶茶膏总糖、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儿茶素等理化活性成分含量,并提高红茶茶膏感官品质。色差分析b/a值和色相角(Hab)在红茶茶膏汤色分析中能更好反映红茶茶膏汤色状况,其与感官评分相关系数较高,可作为色差分析中衡量红茶茶膏色差品质的指标之一。
- 谭超刘华戎龚加顺张乃明
- 关键词:红茶色差
- 改良剂与生物有机肥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4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碱性改良剂(秸秆炭、生石灰粉和钙镁磷肥)与"爸爱我"生物有机肥的不同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外源硒素添加的前提下,通过这种内源调控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秸秆炭、生石灰粉和钙镁磷肥与"爸爱我"生物有机肥的3个错时配施处理对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效果最佳,分别使土壤有效硒含量提高105.98、114.09和146.71μg/kg,茶叶中硒含量相应提高0.96、1.14和1.24μg/g,增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 杨旎宗良纲严佳姚欢马爱军何任红
-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