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AA6AN031)
-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 相关作者:许艳丽李春杰陈海山孙玉秋陈桂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追肥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采取适当农艺措施可降低连作大豆产量损失,为明确黑土平原区不同追肥方式对连作大豆的效果,在生育后期喷施叶面肥或沟施氮肥,调查大豆根瘤鲜重、植株地上地下干重、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结果显示:后期增施肥能增加根瘤鲜重,是对照的1.3-1.6倍,大豆地上地下干重都明显高于对照,叶面积指数增大。在黑土平原区后期追肥较对照大豆增产11%以上,病虫粒率降低,提高商品品质。喷施叶面肥和土壤追肥的大豆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
- 李春杰许艳丽王喜斌魏巍裴希超张雷
- 关键词:大豆连作追肥生长发育
- 大豆根腐病生防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鉴定
- 大豆根腐病属于世界性病害,对大豆造成严重为害,目前防治措施主要是化学药剂拌种。化学农药给人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它的高毒性和高残留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有效、持久性好等...
- 李春杰刘海龙许艳丽
-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生防细菌防效生物学特性
- 文献传递
- 中国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8年
-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且发生最普遍的病害,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 刁琢许艳丽
- 关键词:大豆胞囊线虫抗源育种
- 抗(耐)连作大豆品种筛选被引量:5
- 2008年
- 采用抗性强且丰产性较好的7个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和筛选抗(耐)连作大豆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抗线5号较其它6个品种出苗率高,根表胞囊线虫雌虫数量较少,产量最高,为2298kg/hm2,各项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得也最好。合丰47的大豆根腐病和黑农48的叶部灰斑病发病程度最轻,但产量较低。
- 陈海山李春杰刘新晶孙玉秋郭荣利董楠刁琢赵清艳许艳丽
- 关键词:大豆连作
- 控制重茬大豆危害施肥技术优选被引量:3
- 2007年
-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 陈桂华李春杰韩新华潘风娟陈海山张谦陈静许艳丽
- 关键词:大豆重茬施肥
- 东北黑土区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8年
- 重迎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明显加重,为了探讨黑土区生产田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丘陵区(岗地)、平原区(平地)和低湿区(洼地)所有处理均一致的正茬、重茬和迎茬大豆田进行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同地势的不同茬口大豆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重茬和迎茬根腐病、灰斑病和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较正茬严重,重茬又重于迎茬,重迎茬根腐病和食心虫在洼地发生较平地和岗地严重,平地灰斑病发生重于岗地和洼地,土壤中胞囊数量岗地重茬最多。
- 许艳丽李春杰刘金波孙玉秋张红骥孟庆杰陈桂华陈海山
- 关键词:大豆重茬迎茬地势病虫害
- 不同地势对大豆重迎茬障碍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大豆重迎茬障碍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同一土壤类型不同地势对大豆重迎茬障碍的影响程度尚不十分清楚,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选择丘陵区(岗地)、平原区(平地)和低湿区(洼地)进行大豆正茬、迎茬和重茬试验,在大豆生育期调查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果显示:低湿区和平原区3种茬口大豆出苗率、株高、根瘤鲜重、植株干重和面积指数均明显高于丘陵区,低湿区大豆生育后期植株干重和面积指数稍高于平原区,3种地势大豆各项生育指标均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总体上低湿区产量最高,其次是平原区,丘陵区产量最低,并且低湿区重迎茬减产幅度较小,丘陵区减产幅度最大。所以,干旱年份丘陵区大豆重迎茬障碍大于平原区大于低湿区。
- 李春杰许艳丽潘凤娟孙玉秋韩新华张谦
- 关键词:大豆重迎茬地势生长发育
- 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采用秋旋耕起垄、秋深松旋耕起垄、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4种土壤耕作方式,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旋耕起垄和秋深松旋耕起垄出苗率高于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出苗率均达85%以上,秋整地大豆生育期间干重、根瘤重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春整地,秋旋耕起垄大豆根际微生物总数最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春顶浆打垄。秋季整地地下害虫--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危害率比春季整地低10%左右,春顶浆打垄危害率高达34.3%。秋整地大豆的灰斑病发生程度、籽粒紫斑粒率和虫食率均低于春整地,秋整地产量较春整地增产16%以上,从本试验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黑土平原区秋整地对连作大豆效果更好。
- 李春杰许艳丽陈海山刘海龙谭国忠王臻昱
- 关键词:耕作方式大豆连作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