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c29)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张瑞萍张安民钦少君王鹏程何生更多>>
相关机构:烟台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游泳
  • 3篇游泳训练
  • 3篇海马
  • 3篇CAMP
  • 3篇大鼠海马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杏仁核
  • 1篇应激
  • 1篇应激性
  • 1篇应激性变化
  • 1篇运动后
  • 1篇纹状体
  • 1篇力竭
  • 1篇力竭运动
  • 1篇力竭运动后
  • 1篇激酶

机构

  • 5篇烟台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张瑞萍
  • 4篇张安民
  • 2篇钦少君
  • 2篇王鹏程
  • 1篇张波
  • 1篇胡淑萍
  • 1篇张鹏云
  • 1篇和荣丽
  • 1篇李渊
  • 1篇贾慧娟
  • 1篇于芳
  • 1篇杨桂姣
  • 1篇何生
  • 1篇赵振军
  • 1篇李晓旭

传媒

  • 2篇体育科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西安体育学院...
  • 1篇河北体育学院...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大鼠海马cAMP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后大鼠海马cAMP浓度变化,探讨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海马cAMP的影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游泳运动模型(持续运动、间歇运动),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法,观察大鼠海马cAMP浓度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运动后持续组和间歇组cAMP浓度均呈锯齿形特征,但变化规律有明显差异。持续组先降后升,与对照组相比在即刻、60min、120min、240min有所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在60min达到最低值(p<0.01);运动后30min略高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间歇组先升后降且变化幅度逐渐增大,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240mincAMP浓度达到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运动后30min、120min cAMP浓度呈下降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即刻、60min cAMP浓度略有上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海马cAMP的影响不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张安民张瑞萍贾慧娟王鹏程
关键词:海马
力竭运动后大鼠海马NF-κB、BDNF的表达变化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力竭运动后大鼠海马NF-κB、BDNF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修复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力竭组(n=60)。力竭组进行6周力竭游泳训练后,选择0、4、8、12、16、24 h等不同时间点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海马内NF-κB、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组海马内NF-κB含量在4 h开始升高(P<0.05),8 h达峰值(P<0.05),12~16 h开始回落(P<0.05),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力竭组海马内BDNF含量12 h及16 h组与对照组比较,BDN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训练后0 h组大鼠海马内NF-κB表达以胞浆表达为主,4 h组核内表达逐渐增多(P<0.05),8 h组达高峰(P<0.05),12~24 h组核内表达逐渐减少(P>0.05)。海马内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则在力竭后24 h内持续表达且高于对照组(P<0.05),并于12 h达峰值(P<0.05),其余力竭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大鼠力竭游泳运动可以活化海马内NF-κB信号转导系统,后者可能与运动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力竭运动可能通过诱导海马内BDNF的表达上调,对抗力竭运动性脑损伤,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张鹏云和荣丽何生张瑞萍钦少君杨桂姣
关键词:力竭运动海马NF-ΚBBDNF
不同方式游泳训练对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持续游泳训练和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后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持续训练组、间歇训练组。建立大鼠持续游泳和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模型,采用大鼠环磷酸腺苷cAMPELISA法,观察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变化,并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训练后,除间歇组0.5hcAMP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1),不同训练组各时刻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持续训练后,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逐步升高,至0.5h时达到最高值,其后逐渐下降,至4h时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其浓度变化曲线呈先升后降特征;间歇训练后,大鼠纹状体cAM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之后0.5h时急剧下降。1h时cAMP浓度值达到最高值;2h时cAMP浓度较1h时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4h时其浓度又有所升高,整个浓度变化曲线呈锯齿形。结论:cAMP信号系统密切参与纹状体训练调节过程;持续游泳训练后纹状体cAMP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特征;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后纹状体cAMP浓度变化呈反复升降特征。
张安民张青元于芳胡淑萍李晓旭
关键词:纹状体CAMP游泳动物实验
不同游泳训练对大鼠海马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大鼠海马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持续和间歇游泳训练组(各25只)。建立大鼠运动模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PKC在对照组、持续游泳训练组和间歇游泳训练组的表达规律;结果:间歇、持续游泳训练组PKC在训练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持续组PKC在运动后即刻表达达到最高峰;间歇组PKC则在运动后60 min表达达到最高峰。持续组PKC在运动后即刻、30 min、60 min时段内表达均明显高于间歇组(P<0.01),而运动后240 min时表达则明显低于间歇组(P<0.01);结论:游泳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可以促进海马PKC的表达;运动后大鼠海马PKC的表达随运动刺激的强度、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张瑞萍钦少君赵振军张安民张波
关键词:海马蛋白激酶C游泳训练动物实验
不同游泳训练负荷刺激下大鼠杏仁核cAMP浓度的应激性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持续游泳训练和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后大鼠杏仁核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S)、持续训练组(CS)、间歇训练组(IS)。建立大鼠持续游泳和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模型,采用ELISA法,观察大鼠杏仁核cAMP浓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NS组相比,CS组大鼠游泳训练后即刻杏仁核cAMP浓度显著升高(P<0.05),至30 min时达到最高值(P<0.01),而60 min时则下降到最低值(P<0.01),120 min时又呈显著性升高(P<0.05),至240 min时又有所下降,再度低于NS组(P<0.05);间歇训练后,IS组大鼠杏仁核cAMP浓度即刻时较NS组显著降低(P<0.05),至30 min时达到最低值(P<0.01),而60 min时cAMP浓度值则达到最高值(P<0.01),之后120 min时又开始显著下降(P<0.01),但至240 min时呈升高的趋势,且再度高于NS组(P<0.05)。结论持续游泳训练与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后杏仁核cAMP浓度变化均呈反复升降的锯齿状特征,cAMP对不同形式运动性应激的反应具有较高灵敏度。
张安民张瑞萍李渊王鹏程
关键词:杏仁核CAMP游泳训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