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18001CO301070202)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1
相关作者:刘斌林大庆郑家强徐琳靳雅丽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伯明翰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室
  • 1篇心室肥厚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 1篇左心
  • 1篇左心室
  • 1篇左心室肥厚
  • 1篇吸烟
  • 1篇吸烟状况
  • 1篇颈动脉
  • 1篇颈动脉粥样硬...
  • 1篇剂量-反应关...
  • 1篇肥厚

机构

  • 2篇伯明翰大学
  • 2篇香港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十二...

作者

  • 2篇林洁明
  • 2篇江朝强
  • 2篇靳雅丽
  • 2篇徐琳
  • 2篇郑家强
  • 2篇林大庆
  • 2篇刘斌
  • 1篇郭黎红

传媒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男性吸烟状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 探讨男性中老年人吸烟状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心血管疾病亚队列〉中随机抽取959名≥50岁相对健康的男性中老年人的个人资料与病史、体格检查(包括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压)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结果 (1)不吸烟者占39.1%、已戒烟者为25.7%和现在吸烟者为35.2%.受检者的平均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为0.78(95%CI:0.77~0.79)mm.其中18.4%受检者单侧或双侧颈动脉中-内膜厚度≥1.0 mm,34.1%的受检者检出颈动脉斑块.(2)在调整年龄、教育、体力活动、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BP和DBP等混杂因素后,现在吸烟者较从不吸烟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危险明显增加(OR=1.82,95%CI:1.30~2.55和OR=1.95,95%CI:1.38~2.75,P值均<0.001);颈动脉IMT和斑块形成的危险随每日吸烟量(支/日)、吸烟时间(年)和吸烟总量(包·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趋势检验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吸烟显著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且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江朝强徐琳林洁明林大庆张维森刘斌靳雅丽郑家强Thomas G.Neil
关键词: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剂量-反应关系中老年人
ENPP1基因多态位点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研究中老年人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基因多态位点rs1409181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从"广州生物库队列-CVD"项目中的1996名研究对象随机选出390名年龄≥50岁的中老年广州市居民,收集其个人资料与病史、体格检查并测定血清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同步连接心电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D).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以判断左心室肥厚.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NPP1基因rs1409181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ENPP1基因GG、CG和CC 3个基因型组左心室肥厚的比率分别为21.5%、28.2%和37.5%.与GG基因型相比,CG和CC基因型经调整包括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在内等多种混杂因素后,对左心室肥厚的比值比(OR)分别为1.39(95%CI:0.78~2.50)和2.36(95%CI:1.21~4.60),趋势检验P=0.01.结论 ENPP1基因多态位点rs1409181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
靳雅丽刘斌江朝强徐琳郭黎红林大庆林洁明张维森郑家强Thomas GN
关键词:左心室肥厚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