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d082)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金梅谭志满郭明浩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诗》
  • 2篇《诗》无达诂
  • 1篇代文
  • 1篇性情
  • 1篇叙事
  • 1篇言不尽意
  • 1篇章学诚
  • 1篇中国古代文论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考察
  • 1篇丧葬
  • 1篇丧葬习俗
  • 1篇诗无达诂
  • 1篇诗心
  • 1篇史法
  • 1篇土家族
  • 1篇情性
  • 1篇宗教
  • 1篇宗教人类学
  • 1篇文化变迁

机构

  • 6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张金梅
  • 1篇郭明浩
  • 1篇谭志满

传媒

  • 3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被引量:5
2010年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对,具有形上意味,指人或物的自然本性;一种有形下意味,又可分为两类:(1)主观的,指内心之实;(2)客观的,指事物之实。
张金梅
关键词:性情情性
从祭祀到生活——对土家族撒尔嗬仪式变迁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5
2009年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是其能够长期传承下来的基础。文章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撒尔嗬仪式功能以及组织形式的现代性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撒尔嗬仪式完成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并且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谭志满
关键词:宗教人类学文化变迁土家族丧葬习俗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被引量:1
2009年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张金梅陈祥波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2010年
作为中国史家治史的一种文化话语,春秋笔法使得中国史学具有丰富浓厚的诗学意蕴。刘知几的"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章学诚的"作史贵知其意",史笔与诗笔互为融通,将钱钟书先生所谓"史蕴诗心"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金梅
关键词:叙事史法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被引量:3
2008年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张金梅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不尽意被引量:2
2009年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虽然有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说,但实际上言不尽意在我国古代诸家学说中是一个普泛性的存在,亦即被大家公认的事实。造成言不尽意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亦可从作者、作品、世界和读者之维中窥见一二。解决言不尽意的困窘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待于一个合格的读者、优秀的知音出现来将作者之意具体化。
郭明浩张金梅
关键词:言不尽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