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217)

作品数:32 被引量:214H指数:9
相关作者:张璋李东于铁链杨帆李锋坦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动脉
  • 16篇成像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心脏
  • 10篇磁共振
  • 9篇血管
  • 8篇肺动脉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动脉疾病
  • 5篇心肌
  • 5篇心室
  • 5篇血管成像
  • 5篇造影
  • 4篇动脉造影
  • 4篇心室功能
  • 4篇心脏病
  • 4篇心脏磁共振
  • 4篇血压
  • 4篇高血压

机构

  • 30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作者

  • 30篇张璋
  • 22篇李东
  • 10篇于铁链
  • 9篇杨帆
  • 6篇李锋坦
  • 6篇杨振文
  • 3篇杨帆
  • 3篇梁蓉
  • 2篇国晶晶
  • 2篇王丹
  • 2篇王蒙
  • 2篇华明辉
  • 1篇黄淑华
  • 1篇刘以尧
  • 1篇王元全
  • 1篇崔倩
  • 1篇刘戈
  • 1篇陈俊
  • 1篇韩艳
  • 1篇王旭

传媒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国际医学放射...
  • 4篇天津医药
  • 4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华解剖与临...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FR_(CT)——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看门人”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基于CT影像衍生的无创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_(CT))成为无创性心脏影像研究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一系列多中心研究支持FFR_(CT)作为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看门人"的观点。了解FFR_(CT)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对其适用范围、优势与局限性等的全面理解,有助于优选、合理使用FFR_(CT)这一新工具,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综述FFR_(CT)的概念、发展以及研究进展。
张璋张宁男楠
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计算流体动力学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规范化培训中的新探索被引量:17
2019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近年来已经逐步走进了日常临床和教学工作中,本文拟将AI辅助教学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规范化培训中,并探讨AI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和意义。
张宁男楠张璋
关键词:人工智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学
第3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脑灌注成像优化扫描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式对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灌注参数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制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全脑CTP检查的47例受检者,包括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AIS组)和28例有AIS症状但计算机断层扫描或CTP检查未见病灶者(无AIS组)。根据时间-密度曲线(TAC)得到4种采样方式:标准对照组(第1组);采样间隔3 s(第2组);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第3组);动静脉TAC顶点之间采样间隔1.5 s,其余采样间隔3 s(第4组),分别定量测量所有患者的灌注参数,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分析及辐射剂量统计。结果 AIS组及无AIS组每例患者缺血区域和同一部位对侧脑实质共放置10个感兴趣区(ROI),分别获得灌注参数数据点总数为190和280。AIS组与无AIS组的血流量、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AIS患者还是在无AIS者中,第3组上述灌注参数与第1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AIS患者和无AIS者的第3组与第1组之间血流量、血容量和MTT的一致性较好,且与第1组即标准对照组相比,第3组的主观评分佳、辐射剂量较低。以第3组扫描方案为基础,设立两种推荐扫描方案并进行验证,AIS患者和无AIS者两种推荐方案所得灌注参数均与第1组相关性较好(P均<0.01)。结论 "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的方案与标准扫描方式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有望成为适用临床需求的全脑CTP扫描方案。
李慧瑶李锋坦张璋吴梦姗门玥琪李睿君李东
关键词:脑灌注
CT-SYNTAX评分在复杂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血运重建决策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基于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SYNTAX评分是当前重要的临床指导依据。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普及,基于CCTA的SYNTAX评分(CT-SYNTAX)成为研究热点。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可提供CAD的功能学信息,实现了CT-SYNTAX评分从解剖学向功能学的提升。就CT-SYNTAX评分在复杂CAD病人治疗策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国晶晶任雯李东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SYNTAX评分血管成像
基于CT血管成像的斑块定量分析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斑块定量指标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7—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局限性狭窄患者104例(共检出病变血管200支)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3例、女41例,年龄45~83岁。依据靶血管病变部位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200支血管分为两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正常组。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靶血管病变长度、管腔体积、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脂质体积、纤维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狭窄程度(SG)、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周围脂肪密度(FAI)等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法分析CT-FFR与斑块定量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以上统计分析,设计两种模型:模型一(使用SG判断心肌血流动力学异常)、模型二(SG+有统计学意义的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两种模型预测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病变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MLA、S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2.356、-2.435、-7.499、-5.51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A是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OR=0.653,95%CI 0.509~0.838,P<0.01);Pearson相关分析,病变长度、MLA、SG与CT-FFR呈相关关系(r=-0.41、0.49、-0.49,P值均<0.05)。模型一和模型二在判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95%CI 0.659~0.800)和0.804(95%CI 0.757~0.875),模型二显示出了更高的诊断效能(重分类改善指标为0.181,P<0.05)。结论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表明,病变长度、MLA、SG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MLA是血流�
南丽虹李睿君冯进堂张天助门玥琪李东李锋坦张璋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疾病
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三低扫描方案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梁蓉张璋李锋坦姜英健华明辉张泽伟于铁链李东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疾病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
高清和能谱扫描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准确性的体模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动态心脏和冠状动脉体模,评价高清扫描(HD)和能谱成像(GSI)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径的显示能力。方法将5支不同规格的冠状动脉支架置于心脏动态体模(心率设定为60次/min)制成冠状动脉支架模型。分别进行HD、GSI和标准(S)扫描3种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扫描方式。数据传输至AW工作站,分别对HD图像、60~140 keV的9组单能量图像和S图像进行后处理和指标测量,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支架内径显示值和显示率。比较3种扫描模式的差别和一致性。结果3种扫描模式的SNR值存在差别(P〈0.05),而CNR值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的支架内径显示率(0.85±0.06)明显高于其他2种扫描模式(GSI为0.40±0.16、0.48±0.13、0.50±0.14、0.51±0.13、0.45±0.05、0.52±0.13、0.53±0.13、0.53±0.13、0.53±0.13,S为0.53±0.14,均P〈0.05)。HD扫描模式的内径最接近支架实际的内径。结论心率60次/min时,3种扫描模式客观评价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HD模式对于支架的内径显示率明显高于GSI和S模式,其结果与支架实际内径之间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张文佳张璋李东于铁链
关键词:CT冠状动脉造影能谱成像
CT心肌灌注成像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最早关于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探索始于70年代,但只有在最近由于CT技术的发展,特别多排CT出现,CT在空间、时间分辨率和z轴覆盖范围上得到大幅提高才使MPI临床应用成为可能,近期已有不少MPI临床研究发表,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进展。1静态CT灌注显像静态CT-MPI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原理相似([1]),在造影剂达峰值时分别在休息和负荷状态下扫描,通过在首过阶段随血流而来的造影剂在心肌分布特点判断血流灌注情况。
陈俊张璋
关键词:CT心肌灌注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中异常钾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异常活动钾离子通道的类型及功能。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32例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48~71岁;房颤患者19例,窦性心律患者13例。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常规取房颤患者的左右心房组织及窦性心律患者的右心房组织,置于液氮中备用。通过转录组学及逆转录-PCR方法,对比房颤患者的左右心房组织与窦性心律患者的右心房组织中钾离子通道表达,分析与房颤发生相关的特异性钾离子通道。结果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在房颤组中,钾离子通道在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钾离子通道KCNMB1在房颤组内的左、右房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4±0.02VS0.28±0.04,P〉0.05),KCNH7(0.29±0.03vs0.45±0.06,P〈0.05)、KCNH2(0.24±0.04VS0.79±0.1,P〈0.01)、KCNJ4(0.1±0.02vs0.75±0.1,P〈0.01)、KCNA6(0.33±0.03vs0.89±0.05,P〈0.01)、KCNK5(0.21±0.04vs0.94±0.04,P〈0.01)和KCNN2(0.35±0.06vs0.58±0.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多种钾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其中KCNH7、KCNH2、KCNJ4、KCNA6、KCNK5及KCNN2与房颤的发展有关。
孟金金刁文杰刘戈姜亦瑶张璋刘以尧施超刘学刚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钾离子通道转录组学
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评估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动态体模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使用动态心脏体模中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模型评价能谱CT 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将3 根冠状动脉体模(内径3 mm)沿长轴方向固定于动态心脏体模上,每根冠状动脉体模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依次为75%、50%、25%.使用宝石能谱CT 扫描机分别对动态心脏体模行能谱模式(GSI)和普通轴位扫描(AXIAL)2种方式的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TCA).利用GSI 处理/重建平台获得40~140 keV、间距为10 keV 的11 组单能量图像及AXIAL 图像.分别在血管轴位(横断面)上测量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模型直径及残余管腔的直径,并计算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比较GSI 与AXIAL 2 组图像在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模型残余管腔测量上的差别.使用Bland-Altman 检验评价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结果40~140 keV 单能量图像之间在测量不同狭窄程度的残余管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选取GSI(70 keV)图像与AXIAL 图像比较,两者在测量残余管腔为50%的冠状动脉模型的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617,P〈0.05).以真实狭窄率作为标准,GSI(70 keV)图像测量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的平均差异与AXIAL 图像的平均差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60,P〈0.01).结论GSI 单能量图像(70 keV)测量冠状动脉体模残余管腔直径剩余率的-致性稍高于AXIAL 图像.
苗振伟张璋李东于铁链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能谱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