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828)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罗艳梁华平徐祥胡承香王正国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转录
  • 5篇转录因子
  • 5篇核转录因子
  • 4篇细胞
  • 4篇创伤
  • 3篇小鼠
  • 2篇蛋白
  • 2篇脾细胞
  • 2篇小鼠脾细胞
  • 2篇核因子
  • 2篇NFAT
  • 2篇AP-1
  • 2篇IL-2表达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炎症反应综合...
  • 1篇全身
  • 1篇全身炎症
  • 1篇全身炎症反应

机构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王正国
  • 5篇胡承香
  • 5篇徐祥
  • 5篇梁华平
  • 5篇罗艳
  • 2篇耿波
  • 1篇熊仁平
  • 1篇耿波

传媒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4篇2001
  • 1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创伤小鼠核转录因子AP-1活性及IL-2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Activatorprotein 1,AP 1)的DNA结合活性和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6、12h ,1、4、7、10、14d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 2活性 ;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 2mRNA ;提取脾细胞核蛋白 ,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 ,EMSA)检测AP 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创伤后IL 2活性、IL 2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受抑的程度在创伤后 4d更为明显。创伤后脾细胞AP 1的DNA结合活性亦逐渐下降 ,至伤后 4d时下降最明显 ,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9%。这与创伤后脾细胞IL 2的活性和IL 2mRNA的降低相一致。结论 创伤后脾细胞IL 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是由于核转录因子AP 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导致 ,表明AP 1参与介导了创伤后IL
罗艳梁华平胡承香徐祥王正国
关键词:创伤IL-2AP-1核转录因子小鼠
创伤后IL-2表达受抑与核转录NFAT和AP-1变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DNA结合活性、部分家族成员c-Fos,c-Jun,JunB蛋白的表达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骨折模型,于创伤后6、12h,1、4、7、10、14d处死动物,分离脾细胞,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2活性;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2 mRNA;提取脾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AT、AP-1的DNA结合活性,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assay)检测c-Fos,c-Jun,JunB蛋白的表达。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创伤后IL-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受抑的程度在创伤后4d更为明显。创伤后脾细胞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亦逐渐下降,至伤后4d时下降最明显,为正常对照组的41%和49%。这与创伤后脾细胞IL-2的活性和IL-2 mRNA的降低相一致。c-Fos蛋白水平在伤后1、4d明显降低;c-Fos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JunB蛋白水平仅在伤后1d明显表达。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创伤后脾细胞IL-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是由于核转录因子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导致;而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可能部分由于创伤影响c-Fos蛋白的生成所致。
罗艳梁华平胡承香徐祥王正国
关键词:活化T细胞核因子激活蛋白-1核转录因子
创伤后IL-2表达受抑与核转录因子NFAT变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为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 (nuclearfactorofactivatedT cells,NFAT)的DNA结合活性变化和IL 2表达受抑间的关系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12h及 1、4、7、10、14天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 2活性 ;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 2mRNA ;提取脾细胞核蛋白 ,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 ,EMSA)检测NFAT的DNA结合活性。结果显示 ,创伤后脾细胞NFAT的DNA结合活性逐渐下降 ,至伤后 4天时下降最明显 ,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1%。这与创伤后IL 2活性和IL 2mRNA的降低相一致。结果表明 ,创伤后IL 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是由于NFAT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致。这对于阐明创伤后IL 2受抑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罗艳梁华平徐祥胡承香耿波王正国
关键词:创伤白细胞介素2IL-2MRNANFAT核转录因子
创伤小鼠脾细胞核因子-κB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创伤后不同时间点脾细胞核因子 kappa B(NFκB)的 DNA结合蛋白和 NFκB p6 5蛋白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1、4、7日处死动物 ,分离、纯化脾细胞 ,提取脾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SA)检测 NFκB的 DNA结合活性 ;用免疫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检测 NFκB p6 5蛋白亚型表达。结果 :脾细胞 NFκB的 DNA结合活性在创伤后 1、4、7日表达明显增高。 NFκB p6 5蛋白亚型在创伤后 1、4、7日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创伤可明显增强脾细胞NFκB的 DNA结合活性和 p6 5蛋白亚型的表达。在创伤后淋巴细胞活化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生。
罗艳梁华平胡承香耿波徐祥熊仁平王正国
关键词:创伤核因子-KB脾细胞核转录因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小鼠脾细胞核蛋白提取及核因子-κB活性的检测被引量:1
2001年
应用高盐溶液提取法,高速离心分离纯化创伤小鼠脾细胞核蛋白,其核提取物经蛋白电泳分析,可见清晰蛋白条带。凝胶滞留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灵敏可靠。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罗艳梁华平胡承香徐祥耿波王正国
关键词:核蛋白创伤NF-KB核转录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