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90250)
- 作品数:87 被引量:1,402H指数:22
- 相关作者:盖钧镒赵团结喻德跃邱丽娟常汝镇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核心资源构建被引量:24
- 2005年
- 对我国国家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6172份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soja)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比较了核心种质构建中常用的随机取样、恒量取样、比例取样、对数取样和遗传多样性取样5种取样策略,确认对于一年生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是最简单有效的取样策略.根据起源和生态类型对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分组,应用遗传多样性策略和层次聚类,构建一个野生大豆核心资源.该核心资源包括652份材料,取样比例为10.65%.代表性验证表明,质量性状指标代表性为100%,平均指标代表性为98.4%;13个指标群体结构相似系数为0.96;遗传多样性代表性为81.38%;20对SSR引物扩增299份材料,分析结果代表性为83.64%.
- 赵丽梅董英山刘宝郝水王克晶李向华
- 关键词:种质资源库SSR引物大豆资源生态类型性状指标
- 大豆产量有关性状QTL的检测被引量:38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大豆产量和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冠层以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QTL。【方法】以地理和遗传来源均有较大差异的北方亲本科丰1号和南方亲本南农1138-2所衍生的184个重组自交家系2年有重复的田间试验结果进行产量有关性状的QTL分析。【结果】(1)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根重、冠层宽和高等均有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0.7。(2)地上部生物量检测到7个QTL,贡献率6.2%~21.1%,其中2年重复检出1个(qSBO-1);根重8个QTL,贡献率5.2%~20.1%,重复检出1个(qRTB1-1)。(3)开花期叶面积指数5个QTL,贡献率6.4%~17.2%;结荚期叶面积指数5个QTL,贡献率7.3%~26.2%,重复检出1个(qLAIR3A2);冠层宽4个QTL,贡献率6.3%~13.1%,重复检出1个(qCWD1b-2);冠层高11个QTL,贡献率5.2%~9.2%,重复检出4个(qCHH-1、qCHO-1、qCHO-2和qCHO-3)。(4)百粒重6个,荚粒数2个,荚数1个QTL,贡献率6.9%~15.7%;分枝荚数5个,主茎荚数3个QTL,贡献率6.3%~11.1%;主茎节数8个QTL,有效分枝数3个QTL,贡献率4.7%~15.2%。(5)根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各有1个,R1(始花期)和R3(始荚期)叶面积指数各有2个,冠层宽和高各有2个,产量与荚数各有1个,百粒重和分枝荚数各有1个,荚粒数和主茎节数各有1个,分枝荚数与有效分枝数各有1个共享的QTL。【结论】大豆产量有关的13个性状共检测到68个QTL;年份间有重复检出的,但不多,其表达较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尽管性状间普遍有相关、有共享的QTL,但不多,各有其遗传体系;产量有关性状中很少有贡献率大的主效QTL,产量育种要考虑多数基因聚合的技术。
- 黄中文赵团结喻德跃陈受宜盖钧镒
- 关键词:大豆生物量叶部性状QTL定位
- 大豆异黄酮药性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8年
-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1)骨质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更年期妇女的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这可能与骨质保护素的mRNA表达水平有关。(2)血管和肠道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善肠道内菌群构成。(3)肿瘤和肾脏等细胞方面,大豆异黄酮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治疗作用,对肾脏等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未来将会把更多的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类的临床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机理,开发出新的药物和保健品。
- 刘顺湖周瑞宝盖钧镒
-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骨质血管肿瘤
-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被引量:29
- 2007年
-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 郑永战盖钧镒周瑞宝田少君卢为国李卫东
- 关键词:大豆脂肪脂肪酸组分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及优选被引量:10
- 2007年
-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害性的遗传变异特点对于大豆耐铝毒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各生态区选出509份种质资源,采用苗期营养液砂培鉴定方法,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平均隶属函数值(FAi)作为耐铝毒性的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品种对铝毒的耐性表现。结果表明,全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铝毒隶属函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变幅为8.59%~74.83%,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各生态区内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特点,生态区间的变异比较小,平均数变幅仅为39.24%~41.65%,区内变异明显地大于区间变异;大豆耐铝毒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根据参考文献所选的对照品种在509份资源中都处于中间状态,说明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存在更大的耐铝毒和敏感性的变异;按照FAi>65%(1级),遴选出了15份强耐铝毒资源,占所选资源总数的2.95%,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Ⅵ生态区;按照FAi<15%(5级),遴选出5份强敏感性材料,占资源总数的0.98%,分别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可供大豆耐铝毒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
- 齐波赵团结盖钧镒
- 关键词:耐铝毒种质资源
- 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大豆品种豆腐和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与选优被引量:4
- 2008年
- 以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76份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改进的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关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00g大豆干基可得干豆腐、湿豆腐、干豆乳分别约45.60~73.53g、368.74~622.14g和58.05~83.33g,最高值高于平均31.14%、17.33%和17.71%,总体上变异是丰富的。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品种得率低端接近,高得率品种南方多于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高得率材料在夏播类型中较多;1995年后育成品种高得率数与1995年前数十年的相仿。(2)遴选出29份高得率品种,南方和黄淮海地区分别有17和12份可供生产应用或作为育种特异种质利用,其中南农菜豆5号、南农菜豆1号和湘春豆16等3份"三高"种质均来自南方地区。
- 张红梅赵团结盖钧镒
- 关键词:豆腐豆乳得率种质资源
- 大豆野生与栽培资源苗期耐淹性的鉴定、生态区特征和优异种质发掘被引量:24
- 2007年
- 大豆资源耐涝性鉴定,是开展大豆耐涝育种的基础。耐涝性可分为耐湿(渍)性和耐淹性。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豆资源的耐淹性评价筛选出耐性强的种质,为大豆耐涝性育种提供耐源。抽取不同来源地的栽培大豆和野生材料,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苗期进行耐淹性盆栽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大豆耐淹性均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野生大豆中的极端耐淹材料略比栽培大豆的多,但在全国二者大部分材料的耐淹性差异不大;野生大豆的耐淹性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栽培种的耐淹性在区域内的变异比区域间的变异大,各个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均在30.0%以上。耐淹性与地理纬度、种皮色、籽粒大小、生育期长短及脂肪含量等有低程度相关;筛选出N24835.0、N24850.0、N23444.0、N04974.1等11份耐淹性极强的野生和栽培优异种质。
- 王芳赵团结盖钧镒
- 关键词:大豆耐淹性生态区域
-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被引量:26
- 2006年
- 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改良是大豆油脂品质育种的主要方面。本研究旨在构建遗传图谱,定位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QTL,为大豆油脂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Essex×ZDD2315的114个BC1F1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具有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用BC1F3家系3个重复的表型平均值代表相对应的BC1F1单株表型值,采用Win QTLCartographer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18个控制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位于9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9.6%~34.5%;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与CIM区间相同的7个QTL(fat-1、pal-1、st-1、ole-1、lin-1、lin-4和lio-2),区间相近的2个QTL(ole-4和lin-5),位于6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8.2%~39.3%。CIM法检测到的其他9个QTL有待进一步验证。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主效QTL数量不多,效应大的不多,可能还受许多未能检测出来的微效基因控制。育种中既要注意主效QTL的利用,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积聚。
- 郑永战盖钧镒卢为国李卫东周瑞宝田少君
- 关键词:大豆脂肪脂肪酸组分QTL定位
- 大豆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分析方法的研究述评被引量:16
- 2007年
- 对大豆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主要内容为:利用超速离心技术把大豆蛋白质组分分为4种,以沉降系数分别表示为2S、7S、11S和15S,其中7S和11S是主要组分;利用碱溶、酸沉(冷沉)和缓冲液中沉淀的方法分别分离提取7S和11S,经凝胶过滤或离子交换柱层析提纯;利用碱溶、酸沉和离心分离方法分离提取大豆分离蛋白;利用D isc-PAGE技术初步分析7S和11S组分的个别亚基,利用SDS-PAGE技术测定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含量;以相对分子质量为标准,在SDS-PAGE谱带中划分7S和11S组分的亚基组并测定其相对含量,然后计算7S和11S组分的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食品科学与遗传育种科学要密切结合,培育含有不同蛋白质组分、不同亚基和组分比值的专用大豆品种,既可以深入研究亚基的功能特性,又能开发出新的大豆蛋白制品.
- 刘顺湖周瑞宝盖钧镒
-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亚基
- 大豆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 卢为国盖钧镒李卫东
- 关键词:GLYCINES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