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01015)

作品数:6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喜焕王省芬马峙英张桂寅李瑞奇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棉花
  • 4篇AFLP
  • 2篇品种(系)
  • 2篇种质
  • 2篇转基因
  • 2篇转基因抗虫
  • 2篇转基因抗虫棉
  • 2篇陆地棉
  • 2篇抗病
  • 2篇抗虫
  • 2篇抗虫棉
  • 2篇黄萎病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抗虫棉
  • 1篇性状
  • 1篇夜蛾
  • 1篇遗传资源
  • 1篇甜菜
  • 1篇甜菜夜蛾
  • 1篇农艺

机构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张桂寅
  • 6篇马峙英
  • 6篇王省芬
  • 6篇李喜焕
  • 4篇李瑞奇
  • 2篇温小杰
  • 2篇李爱丽
  • 1篇王勤英

传媒

  • 2篇棉花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转Bt/CpTI基因棉花抗虫性鉴定与筛选被引量:16
2005年
以国内育成和国外引进的52个转Bt/CpTI基因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在河北农业大学棉花育种圃种植,采用室内生物鉴定方法,研究供试转基因棉花的棉铃虫抗性和甜菜夜蛾抗性,并进行抗虫性筛选。结果表明:国内育成的品种(系)在棉田二代棉铃虫危害期对棉铃虫的抗性不低于国外引进的品种(系);在三代棉铃虫危害期对棉铃虫的抗性,国内育成的品种(系)还略高于国外引进品种。新棉33B对甜菜夜蛾表现高抗,其他品种抗性一般。转Bt和CpTI的双价抗虫棉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抗性不高。根据供试品种(系)的抗虫性鉴定结果,筛选出SGK321等15个在二代、三代棉铃虫危害期对棉铃虫表现高抗的品种(系)和兼抗棉铃虫、甜菜夜蛾的新棉33B。
李瑞奇马峙英王勤英王省芬张桂寅李喜焕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甜菜夜蛾种质资源
中国抗枯、黄萎病陆地棉材料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评价被引量:15
2005年
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不同年代培育的54个抗枯、黄萎病陆地棉品种(系)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22对SSR引物和20个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46个多态性标记,每个品种平均8.26个。采用SPSS11.5软件计算欧氏距离,中国抗病品种间欧氏距离分布在5.568~11.790之间,平均值为8.906;单一品种欧氏距离平均值为8.530~10.011,高于欧氏距离总平均值的品种共10个,占品种总数的18.52%;85.55%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7.000~10.000之间,表明中国供试抗病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作为比较对照的4个国外品种间欧氏距离变化在9.055~10.724之间。国内品种与国外品种之间的欧氏距离介于6.481~12.490,82.02%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8.000~11.000之间,表明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基于SSR和AFLP整合数据的聚类分析,58个品种被划分为5个SAG(SSR&AFLP-basedgroups)分子类群,SAG的划分与品种系谱来源有较强的相关性。
温小杰马峙英王省芬张桂寅李喜焕
关键词:枯萎病黄萎病陆地棉抗病种质AFLP
SSR和AFLP技术鉴定棉花遗传资源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王省芬马峙英张桂寅温小杰李喜焕
关键词:AFLP技术SSR遗传资源棉花分子标记技术
黄河、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抗病品种的AFLP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选取黄河流域棉区的 72个抗病品种和长江流域棉区的 2 9个抗病品种 ,利用AFLP技术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2 0对具有多态性的AFLP引物组合在黄河流域棉区的 72个品种和长江流域棉区的 2 9个品种上分别扩增出 2 0 0条和 12 7条多态性带 ,利用SPSS(11 0 )软件计算得到品种之间的平均欧氏距离为 4 .35 6 (黄河流域棉区 )和 4 391(长江流域棉区 )。在阈值取 15 2时 ,可以将黄河流域棉区的 72个品种划分为 4个类群 (theHuanghevalleygroups ,abbreviateHVGs) ,即HVG1、HVG2、HVG3和HVG4 ,分别包括 2 7、19、10和 16个品种 ;长江流域棉区的 2 9个品种被划分为 4个类群 (theChangjiangvalleygroups ,CVGs) ,即CVG1、CVG2、CVG3和CVG4 ,分别包括 14、4、5、和 6个品种。通过比较两棉区品种成对欧式距离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成对欧氏距离的区间分布和累积百分率 ,表明来自黄河。
王省芬张桂寅李喜焕李瑞奇李爱丽马峙英
关键词:棉花抗病性AFLP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骨干品种(系)基于AFLP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7
2005年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抗枯、黄萎病育种以来培育的105份骨干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20个AFLP引物组合在该品种群体中扩增了1498个AFLP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232个,占总标记数的15.5%。单一引物组合扩增的DNA标记数变化在49111之间,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的总标记和多态性标记分别为74.9和11.6。在该抗病品种群体中,有46个品种(系)具有特异标记,占品种总数的43.81%,其中引物组合E41/M50可使10个品种产生特异标记。品种(系)之间的成对欧氏距离总平均值为4.353,变幅为1.7326.708,单一品种欧氏距离平均值变幅为3.5315.705,高于总平均值的品种数不足50%,表明该陆地棉抗病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基于AFLPs多态性数据的聚类分析,105个品种(系)被划分为5个陆地棉品种类群(Uplandcottongroups,UCGs),每个UCG包含的品种数目不同。
王省芬马峙英张桂寅李喜焕李瑞奇李爱丽
关键词:品种(系)黄萎病AFLP陆地棉棉花种数
转基因抗虫棉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6
2005年
本研究以国内育成和国外引进的5 2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在河北农业大学棉花育种圃种植,调查农艺性状、测定纤维品质,基于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分析供试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9个农艺性状中,烂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产量、有效铃数和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衣分和果枝数。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纤维长度基本能够满足纺织工业需求,2 5 %跨长主要集中在2 8~30mm ;纤维比强度平均值为2 7 1cN/tex ,变幅为2 3 0~31 6cN/tex ;马克隆值的平均值为4 8,变幅为4 0~5 6。成对品种的欧氏距离变化在1 5 3~13 31之间,平均值为4 79,单一品种欧氏距离的平均值分布在3 6 2~10 5 1之间,表明不同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供试品种明显地划分为2类,一类为中熟品种,另一类为早熟品种。
李瑞奇马峙英王省芬张桂寅李喜焕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品种(系)欧氏距离抗虫棉品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