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985工程”(985-2-015-24)
- 作品数:19 被引量:272H指数:10
- 相关作者:魏丽惠王建六张晓红廖秦平李小平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代谢异常孕妇体质量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影响糖代谢异常孕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齐全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足月单胎孕妇1157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成4组:53例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647例BMI18.5~23.9 kg/m2为理想体质量组,323例BMI 24.0~27.9 kg/m2为超体质量组,134例BMI≥28.0 kg/m2为肥胖组.1157例新生儿按出生体质量分为:出生体质量2500~4000 g为正常体质量儿(987例),其中545例出生体质量3000~3500 g为适宜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4000 g为巨大儿(112例);出生体质量<2500 g为低体质量儿(58例).记录其孕前体质量、身高、糖代谢异常诊断时间及诊断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分娩孕周、分娩时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析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孕前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孕周、诊断后孕妇体质量增长(分娩时体质量-诊断糖代谢异常时体质量)、孕期血脂水平、不良产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及计算孕前不同BMI孕妇分娩适宜体质量儿的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结果 (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体质量组为(3142±333)g,理想体质量组为(3339±476)g,超体质量组为(3381±581)g,肥胖组为(3368±644)g.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随孕前BMI增加而增加,低体质量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其他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理想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肥胖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分娩正常体质量儿及分娩巨大儿的各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为,理想体质量组分别为(13.5±4.5)及(17.1±5.4)kg,超体质量组分别为(11.6±4.9)及(15.3±6.4)kg,�
- 杨延冬翟桂荣杨慧霞
- 关键词:葡萄糖代谢障碍体重增长出生体重人体质量指数
- 妊娠晚期引产指征和成功率的探讨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妊娠晚期引产和自然临产的临床资料,探讨引产指征的掌握和引产方式对分娩过程和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4月15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非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587例单胎孕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引产组258例,自然临产组329例。比较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分娩孕周,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剖宫产指征。比较引产组的引产指征及单纯因孕龄超过预产期引产的64例与自然临产组的剖宫产率。比较不同宫颈条件和新生儿体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以及两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即缩宫素静脉点滴和阴道内放置普贝生对宫颈条件的改善情况。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引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孕妇比较年龄、体重指数、分娩孕周和总产程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引产指征包括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孕41周及其他。引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临产组(48.1%vs17.0%,P<0.05)。引产组剖宫产指征第一位为引产失败,自然临产组剖宫产指征主要为胎儿窘迫和产程停滞。引产组宫颈评分越低,剖宫产率越高。两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比较,采用普贝生对宫颈条件改善程度明显高于缩宫素。结论在临床密切监测下,应严格掌握引产指征,减少引产,降低剖宫产率。勿因当前医疗环境影响而扩大引产范围。对于宫颈条件差的引产患者应首先选择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剂即前列腺醇制剂改善宫颈条件,可降低引产失败率。
- 金凤孙瑜廖秦平
- 关键词:引产剖宫产宫颈成熟
- 胰岛素受体α、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α(IRα)、β(IR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5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IRβ及IRS-1蛋白的表达。结果 IRα、IRβ、IRS-1的表达在10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分别为80.00%(8/10)、60.00%(6/10)及70.00%(7/10);在18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分别为77.78%(14/18)、61.11%(11/18)及77.78%(14/18);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分别为47.37%(27/57)、54.39%(31/57)及63.16%(36/57)。IRα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IRβ及IRS-1各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与Ⅱ~Ⅳ期者相近(P〉0.05);IRS-1的阳性表达率Ⅰ期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IRα、β、IRS-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G1—2与G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Rα及IRS-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期别有关,提示其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 张峻霄王建六赵丽君刘宁李小平孙蓬明魏丽惠戴琳董建强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
- 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的研究被引量:42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状态及其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60例(VVC组)、细菌性阴道病(BV)60例(BV组)、滴虫性阴道炎(TV)40例(TV组)、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60例(HPV组)、宫颈沙眼衣原体(CT)感染60例(CT组)及各组同期6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阴道灌洗液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1、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IL)2表示,Th2细胞因子以IL-4、5或IL-13表示,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BV、TV组患者同时测定趋化因子——IL-8。所有患者进行人防御素5(HD5)的检测。结果(1)Th1细胞因子:VVC、BV、TV、CT组与各自的对照组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组IL-2水平为(96±33)×10^-3pg/L,HPV对照组为(76±36)×10^-3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h2细胞因子:VVC、CT组与各自的对照组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与BV对照组IL-5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TV组IL-13水平为(42±15)×10^-3pg/L,TV对照组为(30±29)×10^-3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组IL-4水平为(103±28)×10^-3pg/L,HPV对照组为(36±22)×10^-3pg/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趋化因子:TV组IL-8水平为(5.8±2.7)pg/L,TV对照组为(2.6±2.4)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组与BV对照组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D5:VVC、HPV、CT、BV、TV组HD5水平均高于各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阴道上皮的先天免疫因子HD5是下生殖道感染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子。(2)IL-13等Th2�
- 张岱刘朝晖廖秦平马京梅孙玉凤樊尚荣胡丽娜贾海军狄文王文
- 关键词:阴道炎宫颈炎白细胞介素类
- 高纯度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在体外建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原代分离和培养的方法,以获得高纯度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方法:选择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通过消化、过滤、选择性贴壁和二次消化等技术进行体外培养。结果:采用胶原酶二次消化法和选择性贴壁法成功实现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高纯度分离和原代培养。结论:采用胶原酶二次消化法和选择性贴壁法可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
- 张蕾廖秦平
- 关键词:子宫内膜细胞培养腺上皮细胞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Ⅰ型激动剂和Ⅱ型对不同PTEN基因表达状态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Ⅰ型(GnRH—Ⅰ)激动剂——曲普瑞林和GnRH—Ⅱ对不同PTEN基因表达状态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10^-11、10^-9、10^-7、10^-5mol/L)的曲普瑞林和GnRH-Ⅱ分别作用于不同PTEN基因表达状态的3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细胞系Ishikawa[PTEN基因表达阴性(-)]、Ishikawa—PTEN[PTEN基因表达阳性(+)]、Ishikawa-neo[PTEN(-)]细胞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计数法、膜联蛋白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膜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内膜癌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活化情况。在曲普瑞林和GnRH—Ⅱ作用的基础上,使用17β雌二醇(17β-E2,10^-8mol/L)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10μmol/L)分别进行干预,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10^-11、10^-9、10^-7、10^-5mol/L)的曲普瑞林及GnRH—Ⅱ作用后,3种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或P〈0.05);细胞生长减慢,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G2/M期和S期细胞比例减少;上述作用均呈明显浓度依赖关系(JP〈0.01或P〈0.05)。曲普瑞林及GnRH-Ⅱ均可明显抑制Ishikawa、Ishikawa-neo细胞中Akt和ERK1/2的活化(P〈0.01);而对Ishikawa—PTEN细胞中Akt和ERK1/2的活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17β—E2可明显拮抗曲普瑞林和GnRH-Ⅱ的上述作用(P〈0.01或P〈0.05)。结论曲普瑞林和GnRH-Ⅱ可通过抑制Akt和ERK1/2的活化,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此作用呈明显浓度依赖关系,并与PTEN基因表达状态有关,且可被17β-E2拮抗。提示GnRH-Ⅰ激动剂可用于低雌激素表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个体化内分泌治疗。
- 赵丽君魏丽惠李小平王建六
- 关键词:PTEN磷酸水解酶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曲普瑞林
- 补片在盆腔器官脱垂全盆底重建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分析被引量:59
- 2008年
- 目的初步探讨聚丙烯补片在全盆腔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我院妇科在2006年12月~2007年9月期间,收治12例因盆腔多个部位缺陷的脏器脱垂患者行全盆底重建术。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70.7±6.51)岁;8例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占66%。体重指数(23±2.5)。孕次4~7次,平均(3.9±1.7)次。产次1~7次,平均(3.0±1.50)次。子宫(穹隆)脱垂Ⅳ期1例,Ⅲ期4例,Ⅱ期3例,Ⅰ期3例,0期1例。阴道前壁脱垂Ⅳ期1例,Ⅲ期10例,Ⅱ期1例。阴道后壁脱垂Ⅳ期1例,Ⅲ期1例,Ⅱ期1例,Ⅰ期8例,0期1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缺陷。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70~195min,平均为(115±40)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为(188±113)ml。12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术后最高体温37.2~39.0℃,平均(38.0±0.54)℃.尿管留置时间3~8d,平均(5.20±1.3)d。术后测残余尿量0~95ml,平均(22±30)ml。住院天数10~14d,平均为(12±1.5)d。所有病例穿刺顺利,未见血肿、血管及脏器损伤。12例患者,随访率91%,1例因居住外地未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3.0)月。11例患者未见脱垂复发。3例患者(25%)术后6周复查时发现有吊带侵蚀。结论应用Gynemesh聚丙烯补片行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方法可行,安全可靠,近期可出现补片侵蚀,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李亚兰张晓红王建六魏丽惠
- 关键词:盆腔脏器脱垂补片
-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影响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预后评价。方法 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根据治疗意向随机进入前瞻性研究,其中绝经前患者19例,绝经患者27例。应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6例中43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3%,每次治疗平均时间为40 min。绝经前患者治疗4~30次,平均10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3.6次;绝经患者治疗6~30次,平均9.8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4.2次;不同体重指数(<24或≥24 kg/m^2)和尿失禁程度(轻、中、重)者治疗次数存在差异,但对疗效无显著性影响(P>0.05)。治疗后随访3~22个月,4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失访6例,9例患者治愈,4例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有效者仍选择手术治疗,3例患者复发,复发患者主动接受再次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仍然有效。结论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绝经与否,体重指数以及尿失禁程度均不影响疗效。
- 冯静王小萍陈庚敏王建六
- 关键词:电刺激疗法
- 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初步探讨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在盆腔器官膨出患者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2006年5月至12月期间接受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并应用脱细胞生物补片的盆腔器官膨出患者20例,其中子宫脱垂19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隆脱垂Ⅱ度1例;合并存在膀胱膨出20例、直肠膨出17例。20例患者中17例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3例行阴道前壁修补术;阴道前壁置入补片15例,阴道后壁置入补片2例,阴道前壁和后壁同时置入补片3例。结果 20例患者总于术时间平均为113.1 min(70~180 min),其中放置补片的时间平均为10 min。术中出血平均为175 ml(50~300 ml)。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9.3个月(6~12个月),未发现补片侵蚀阴道黏膜情况,无感染发生。随访期间4例(20%)患者出现盆腔器官膨出复发,3例为膀胱膨出Ⅰ度,复发时间均为6个月复查时,其中2例随访12个月时仍为膀胱膨出Ⅰ度,另1例随访8个月时也为膀胱膨出Ⅰ度,未见加重;1例为膀胱膨出Ⅱ度,复发时间为6个月复查时;所有复发患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脱细胞生物组织补片用于盆底重建于术,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未见补片侵蚀发生,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张晓红蒋励王建六魏丽惠
- 关键词:子宫脱垂膀胱疾病骨盆底修复外科手术
- 术后化疗对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术后化疗对有高危因素的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4年1月-2007年6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6例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且术后均辅以化疗的患者(化疗组),40例相同期别及相同高危因素但术后未予化疗者作为对照组,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对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化疗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94%,对照组为81%,化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组中I〉4个疗程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100%,〈4个疗程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及术后有无放疗、术后化疗后是否联合放疗、有无孕激素治疗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是影响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术后化疗可改善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且疗程数应≥4个,但因例数较少,需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 温宏武田芬马丽廖秦平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