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613405)

作品数:26 被引量:99H指数:7
相关作者:彭俊彪曹镛孙润光王秀如邵明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电子电信
  • 12篇理学
  • 3篇电气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5篇发光
  • 8篇电致发光
  • 7篇二极管
  • 7篇发光二极管
  • 4篇光电
  • 3篇有机电致发光
  • 3篇聚合物发光
  • 3篇聚合物发光二...
  • 3篇共聚
  • 3篇共聚物
  • 3篇光材料
  • 3篇白光
  • 2篇电致发光器件
  • 2篇有机发光
  • 2篇咔唑
  • 2篇外量子效率
  • 2篇量子效率
  • 2篇磷光
  • 2篇磷光材料
  • 2篇晶体管

机构

  • 13篇华南理工大学
  • 7篇上海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彭俊彪
  • 10篇曹镛
  • 7篇孙润光
  • 6篇王秀如
  • 5篇邵明
  • 3篇王文根
  • 3篇章勇
  • 3篇阳仁强
  • 3篇李瑛
  • 2篇汤昊
  • 2篇啜玉涛
  • 2篇邹德春
  • 2篇甄常刮
  • 2篇许运华
  • 2篇杨坚
  • 2篇陈昊瑜
  • 2篇田仁玉
  • 2篇侯琼
  • 1篇程兰
  • 1篇张国林

传媒

  • 4篇发光学报
  • 4篇Scienc...
  • 3篇物理学报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液晶与显示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光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半导体光电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2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有烷基侧链的杂环芴基共聚物的光电性能
2006年
通过对9,9-二辛基芴(DOF)与4,7-二噻吩-2,1,3-萘并噻二唑(DNT)共聚物(PFDNT)和9,9-二辛基芴(DOF)与4,7-二(3-己基噻吩)-2,1,3-萘并噻二唑(HDNT)共聚物(PFHDNT)的光电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烷基侧链上引入杂环窄带隙单体能有效提高芴基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光荧光的量子产率。共聚物PFHDNT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峰相对于共聚物PFDNT发生了蓝移,可能是由于长烷基侧链的空间位阻减小了π→π*有效共轭长度导致其发射峰发生蓝移。此外共聚物PFHDNT器件的电荧光量子效率并未由于引入烷基侧链而降低。
章勇杨坚彭俊彪曹镛
关键词:电致发光
Ta_2O_5的氢热处理对有机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以高分子聚(2-甲氧基-5-(2-乙基-已氧基)-1,4-苯撑乙烯撑)(MEH-PPV)为半导体有源层、Ta2O5为绝缘层,制备了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研究了氢热处理Ta2O5绝缘层对OTFT性能的影响,并对该器件性能改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氢热处理的Ta2O5绝缘层使MEH-PPV的场效应迁移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1.24×10-5cm2/(V.s)提高到2.15×10-4cm2/(V.s),阈值电压有所降低.
彭俊彪兰林锋杨开霞牛巧丽曹镛
关键词:有机晶体管氧化钽
芴与硒吩共聚物的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采用不同共聚比例的 9,9-二辛基芴和硒吩的共聚物制备了发光二极管 ,研究了不同硒吩含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针对共聚物的特点和器件存在的问题 ,采用阴极界面修饰及高分子共混的方法 。
田仁玉阳仁强杨伟彭俊彪曹镛
关键词:共聚物光致发光电致发光发光二极管
掺咔唑取代卟啉铂的高效聚合物红色磷光发射被引量:19
2005年
以笼形多面体硅氧烷(POSS)封端的聚烷基芴PFO(poss)为主体,掺杂电子传输的二唑衍生物PDB,以新型磷光化合物6CPt作为客体得到了高效红光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不仅获得高效率发光(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5.68%),而且发现PBD在器件中除了起到电子传输的作用之外,还能有效促进激发态能量由PFO(poss)向6CPt进行转移.
谢玉卿郭建华彭俊彪曹镛王悦
关键词:卟啉咔唑噁二唑衍生物PDBPBD
基于含硒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被引量:2
2005年
为扩展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选用含硒窄带隙聚合物———聚[2, 7-(9,9-二正辛基)芴-5,5’-(4,7-二硒吩-2,2’-基)-2,1,3-苯并硒二唑] (PFSeBSe)作电子给体,C60衍生物(PCBM)作电子受体,将二者共混,制备了单活化层聚 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表明,PFSeBSe与PCBM的最佳混合质量比约为1∶4,在AirMass 1.5(100mW·cm-2)模拟太阳光源辐照下,用LiF/Al作为阴极,器件的最大能量转换效 率为0.423%,光敏响应可扩展到700nm以上,比文献报道的结果红移了30~50nm,表明 该体系的吸收与地表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更加匹配.
田仁玉阳仁强周清梅彭俊彪曹镛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双层结构实现稳定的白光发射
2006年
通过聚乙烯咔唑(PVK)和发绿光的9’9-二辛基芴(DOF)与硒芬(Sell)的共聚物(PFSeH)形成聚合物双层器件结构(ITO/PEDOT/PVK/PFSeH/Ba/A1)实现白光发射.通过优化PVK和PPSeH各层的厚度,得到了光谱稳定的白光发射.在电压为13V时该器件的最大发光效率为0.51cd/A,相应的亮度为750cd/m^2和色坐标CIE1931为(0.32,0.32).在10~18V的电压范围内双层器件的白光发射光谱稳定不变.双层器件发白光的原因是由于PVK层的蓝光发射和PFSeH层的绿光发射及PFSeH与PVK双层界面间形成基激复合物的红光发射.
章勇阳仁强彭俊彪曹镛
关键词:白光
纯化9,10-二萘蒽对OLED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06年
合成了高稳定性蓝光主体材料9,10-二萘蒽(ADN),研究材料纯化对合成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材料经升华提纯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以提纯前后ADN为发光层,以NPB为空穴传输层,分别制作双层器件Ⅰ(提纯前)和器件Ⅱ(提纯后),器件结构为ITO(100nm)/NPB(40nm)/ADN(30nm)/Alq3(20nm)/LiF(1nm)/Al(100nm),结果表明提纯后材料PL(Photolum inescence)光谱蓝移了2nm,半峰全宽54.2nm,与提纯前一致;杂质影响载流子注入效率和迁移率,对器件光电性能有显著影响,纯化前后器件最大电流效率由1.5cd/A上升至2.5cd/A;器件Ⅱ色纯度有较大提高,CIE色坐标由器件Ⅰ(0.15,0.10)移至(0.15,0.06)。实验结果表明材料提纯是优化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李瑛王文根邵明王秀如汤昊孙润光
关键词:提纯色坐标光电性能
PBD分子对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特性的影响
2006年
研究了由聚合物发光材料poly(2-methoxy,5-(2-ethylhexyloxy)-1,4-phenylene vinylene)(MEH-PPV)掺杂2-(4-biphenyl)-5-(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e(PBD)制成的发光层厚度为80, 170 nm的高分子发光器件(PLEDs)。研究了PBD不同掺杂浓度时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J-V)和亮度-效率-电压(L-E-V)特性,发现PBD除传输电子外,还阻挡空穴的注入和传输。研究发现,PBD的最优掺杂浓度为20%,掺入PBD后MEH-PPV的EL光谱红移且发生窄化,当PBD掺杂浓度为40%时MEH-PPV的EL光谱窄化最明显,EL光谱半峰全宽从100 nm减小到44 nm。
董海星彭俊彪
关键词: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BD
用于TFT-LCD的大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被引量:10
2006年
用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发出的1W大功率白光LED作为TFT-LCD背光光源,LED左右两侧各12个以13.2mm等间距排列;采用由反射率为95%的反射镜构成的光学腔代替传统复杂的导光系统进行导光,仅仅用反射镜将LED发出的光导入液晶面板底部,减少了背光结构的复杂程度;利用光学模拟软件Tracepro对设计的侧式背光系统的LED阵列位置及反射镜位置等参数进行模拟优化,设计了可应用于26.4cm(10.4in)TFT-LCD的大功率白光LED侧式背光源系统。经过优化的背光系统,其亮度均匀性和光利用率分别达到87%和74%,背光系统的几何尺寸为292mm×164mm×20mm。
王文根李瑛邵明王秀如刘敬伟李俊峰王刚孙润光
关键词:白光LED亮度均匀性
新型有机光电开关器件
2005年
结合有机发光和光电二极管器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光电开关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PB/Alq3/CuPc/C60/NPB/Alq3/LiF/Al。其中,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为正极,NPB[N,N-′di(naphthaleneyl)-N,N-′diphenylbenzidine]/Alq3[tris-(8-hydro-xyquinoline,8-羟基喹啉铝)aluminum]作为电致发光层,CuPc(CopperPhthalocyanine,酞菁铜)/C60为光电转换层,LiF/Al为器件负极,即两个电致发光层和一个光电转换层组成的三明治型结构。从低向高施加电压和从高向低施加电压时,该器件呈现出不同的电流密度-电压(J-V)和功率密度电压(P-V)曲线,即器件在相同的电压下可得到不同的电流密度值和功率密度值(亮度值),利用高亮度状态(ON)到低亮度状态(OFF)的转变,可实现开关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光电转换层吸收效率为0.153%。
陈昊瑜倪抒颖王秀如朱文清孙润光
关键词:光学材料光电转换电致发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