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Z048)
- 作品数:21 被引量:182H指数:7
- 相关作者:刘伟谭诗赞刘伟徐向前刘伟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从资源配置视角看我国城乡格局的演变被引量:6
- 2018年
- 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城市和乡村关系的不均衡性始终存在。财政、人力等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以及城乡政策的设置是透视城乡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也会对未来我国的城乡治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可以梳理出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当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科学地配置城乡间的资源,一方面要加大向农村地区的资源倾斜,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城乡社会的现实需求,充分挖掘城乡社会中蕴藏的内生性治理资源,以此为基础在城乡间设置有所差异的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徐向前刘伟
- 关键词:城乡关系
- 利益、精英和信任: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分析框架被引量:13
- 2014年
-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些活动展开的过程与机制受到各方研究者的极大重视。可以采用利益—精英—信任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逻辑及影响活动结果的中间因素。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尤其是涉及村落公共事务的村民群体性活动,之所以最终难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在利益—精英—信任这一链条上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利益—精英—信任既可以作为分析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共同框架,也可以作为比较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基本依据。
- 刘伟
- 关键词:精英信任
- 乡村治理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限度——关于Z县大学生村官的初步调查
- 2014年
- 通过对湖南Z县大学生村官的调查,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分析,可以对他们的生存现状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作出评价,并基于乡村治理的现状进一步探索今后我国乡村建设的主体培育。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无力感是一个普遍现象,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造成这种无力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我国乡村的有效治理不能主要依赖大学生村官,而应着重培养本土的乡村精英,并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让他们发挥作用。
- 刘伟周思齐
- 关键词:乡村治理大学生村官
-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11省(直辖市)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基于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的测算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针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11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经济-资源-环境(Ec-Re-En)系统评价指标测量体系,分别测算了这些地区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经济子系统与资源子系统、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在整个经济带沿线总体能达到协调水平,个别省份差异较大;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冲突普遍较大,是阻碍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最后,本文以该结果为基础,针对完善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 胡益鸣
-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 “项目下乡”中的共谋行为与分利秩序被引量:39
- 2017年
- 当前,"项目下乡"现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围绕田野观察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基层政府及其直接上级行政部门之间构成的"条块关系"因"项目"的介入而发生一些新的变化。项目申请中的"共同包装"、项目落地中的"共同摆平"和项目评估中的"共同应付"行为共同构成了"项目下乡"中的"条块共谋"现象。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基于"条""块"之间的分利逻辑。分利逻辑引发的共谋行为使基层政府间的行为日益嵌入一种"分利秩序"中,这易引发一些政策设计者原初所意想不到的消极结果。因此,规制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与分利秩序需要走向"参与式治理"。
- 谭诗赞
- 关键词:项目制条块关系
- 村民自治的运行难题与重构路径——基于一项全国性访谈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1
- 2015年
- 村民自治作为党和政府着力推进的基层民主实践,其有效运行的难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根据对最近一项全国性访谈材料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村民总体上对当前村民自治运行的评价不高。具体表现在,村民对民主选举中的拉票和买票等行为表示反感;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评价较低;对村民自治的民主监督环节,村民不仅认知不足,其在实践上也多有缺位。导致村民自治运行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深层的原因在于,村民自治所处的外部框架及其在实践中的结构性失衡,难以应对急速变迁的乡村治理生态。因此,近期现实的思路,应是从治理重构的高度检视各地村民自治的运行状况,并努力寻求符合各地村情民情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而提高村民自治的运行绩效。
- 刘伟
- 关键词:村民自治运行绩效结构失衡乡村治理
- 基层干部: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被引量:7
- 2018年
- 十九大报告在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有一个全新的提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今后党和国家对乡村地区将更加重视并致力于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这不仅意味着要改变乡村地区的衰败面貌,促进乡村的繁荣,还意味着要实现乡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有效治理。这其中,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尤为重要,处在基础性的地位。而培育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仅是对之前简单强调村民自治的某种超越,更意味着多重治理理念和治理路径的重新组合。由此决定了在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治理体系的重构将是一个极为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 刘伟
- 关键词:乡村治理基层干部乡村地区村民自治
- 论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定位——基于中央文件的初步探讨
- 2015年
-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文件中提及城镇化建设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和政府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更是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相比之下,近年来主流话语已不再高调表述新农村建设。但若对十五大以来的中央重要文件进行整理和解读,则可以发现:中央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新农村建设;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全面,并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互呼应,成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这构成理解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合理定位的基本依据,也促使人们慎思当前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趋向。
- 刘伟刘伟
-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
- 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
- 2013年
- 在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下,梳理建国60多年来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治理历程,会发现国家政权在农村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发生了三次变迁。其大致轨迹是,建国初期以政府绩效为主,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以意识形态为主,改革开放后仍以政府绩效为主。今后,加强和改善制度与规则建设,将成为国家政权在农村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增长点。
- 刘伟黄炎
-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国家政权政府绩效意识形态
- 农民政治心理的学术呈现:进路、范式与拓展方向
- 2015年
- 政治心理作为政治体系得以维系或变革的重要基础,在政治学研究中往往被视作'民情'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精神气质和运作绩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和农业大国来说,农民群体作为主要的阶层构成和社会力量,他们的政治心理状况、由来及其效应,更是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只有在1978年全面改革从农村开启之后,随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不断调整,农民群体在乡村治理转型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才逐渐从学术上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逐步聚集了围绕我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大量研究文献。总结来看,可以发现主要有社会心理、乡村政治和政治心理三大进路。在研究范式上,已经初步形成国民性范式、政治文化范式、意识形态范式、本土社会心理范式以及日常心理等范式。进一步反思则会发现,既有的农民政治心理研究,存在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旨趣等方面的诸多局限。今后我国农民政治心理研究的深化方向,应该是关注转变社会中的普通农民,并注重运用质性方法和国际比较,从而实现研究的本土性与国际化的交融。
- 刘伟
- 关键词:农民心理政治心理研究范式学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