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10)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林利杜忠东林萍王成丁异熠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晕厥的病因分析及鉴别诊断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了解儿童晕厥病因组成特点,探讨以发病诱因及症状区分心源性与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可行性。方法对111例住院患儿病例进行综合评估,以规范的诊断步骤对确诊晕厥的患儿进行病因分类。总结导致晕厥的诱因、先兆症状及发作症状,对心源性及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资料中行统计学处理,试图发现两种晕厥的特征性表现。结果非心源性晕厥者占60.4%,直立性低血压占18.9%,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心源性晕厥分别占18.0%和9.0%。非心源性晕厥中以神经介导性晕厥为主。心源性仅占全部晕厥患者的极小部分。晕厥发作前持久站立及恶心是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特征性表现。心源性晕厥往往与运动相关。结论非心源性晕厥者占晕厥患儿的大多数,其中以神经介导性晕厥为主。运动相关的晕厥为心源性晕厥的特征。发作前直立体位、伴恶心症状的多为神经介导性晕厥。
- 林利杜忠东
- 关键词:晕厥病因症状儿童
- 血管迷走性晕厥动物模型的建立
- 2008年
- 目的拟建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动物模型,为VVS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药物干预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称体质量后,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专用兔固定架上。耳缘静脉注射肝素钠注射液1000U(肝素化),无菌条件下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连接于有创血压监测管及压力转换器,左侧股动脉置入导管,供抽血用。观察5min后,以5mL/min的速度抽血,连续监测其心率、血压,记录其放血量,直至其血压显著降低或出现抽搐。结果1.心率变化:12只新西兰大白兔基础心率为(305.3±29.1)次/min,经实验(7.6±1.7)min后,心率达到最高值(322.3±27.2)次/min,心率增加(18.2±3.0)次/min,放血量(40.6±3.2)mL。此后随着放血量增加,心率减慢(13.6±1.4)次/min。2.血压变化:12只新西兰大白兔基础血压为(9.99±1.24)kPa,实验初心率增快,但血压无明显变化。随着放血量增加,心率增快,平均血压下降(0.25±0.07)kPa/min,直至心率达到最高值。此后随放血量增加,心率减慢,平均血压下降较前显著,下降(0.85±0.2)kPa/min,直至大白兔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肌肉松弛或出现抽搐、抽泣样呼吸、死亡。总放血量为(55.3±13.5)mL。结论对动物实施失血诱发Bezold-Jarisch反射与人类VVS表现类似,是研究VVS较为合理的模型。
- 黄萍王宏伟董燕程佩萱张亮品夏治
- 关键词:动物模型
-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诊断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体位性心动过速(POTS)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POTS患儿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5.9~16.0岁,平均年龄12.3岁,其中11~16岁28例,占78%。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年龄分布、病程及基础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发生率及实验室查检查异常结果。结果POST患儿病程1 d^5.0年,平均为10.2个月,半数以上为6个月以内(占56%)。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起立后胸闷、头晕、乏力、心悸、晕厥、眼前发黑、晨起不适等直立不耐受或直立调节障碍表现。10例伴恶心或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直立倾斜试验(HUT)过程中POTS患儿最常见异常表现为HUT 10 min内,心率明显增快≥30次/min,平均为38次/min,部分患儿心率最大值≥120次/min。血压无明显变化。直立后心电图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T波下降≥0.2 mV 23例,占64%。实验室检查尿比重增高12例,HCO3-降低11例。结论POTS常见于学龄期女童,常见症状为头晕、胸闷、乏力、心悸,HUT为其诊断POST的重要方法。
- 阿依古丽杜军保张清友陈永红
- 关键词:心动过速儿童
-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vs(9.67±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 薛小红王成曹闽京林萍李茗香丁异熠刘晓燕胡春艳Praveen Kumar
- 关键词: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