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346)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郭爱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工业化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兼与中世纪庄官组织相比较被引量:10
- 2011年
- 工业化时期,英国形成了以大地产为主的土地结构。由于享受城市生活、参与政治、处理地产上日益增多的事务的需要,地主因袭中世纪以来土地管理方面的庄官制度,发展出地产代理制度。一般而论,代理人负责勘查地产,管理地产经济,定期向地主汇报地产事务,参与教区社会活动。地主则选拔代理人选,干预代理人的经营策略,对地产事务发挥间接的影响。代理人、地主相互协调,使工业化时期英国农业经济的运行趋于高效。
- 郭爱民
- 关键词:中世纪
- 近代长三角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农民生产能力的量化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近百年间,常年下农民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而且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农民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从经济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负担过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常年下一家人生产的食物不能支撑两户以上的人家,近代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产业分工难以实现。
- 郭爱民
-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分工
- 民众食粮水准、农业劳动效率与产业分工关系的量化辨析——近代长三角与工业化时期英格兰的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农业劳动效率是民众食粮水准和社会分工的基础。在近代(1840—1930年代)的长三角,常年下农家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效率处于停滞状态;鉴于此,近代前后两个阶段,户均常年食粮水准没有变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几趋停滞。在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的英格兰,常年下农家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效率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以此为基础,户均消费食物可折合的混合谷物相应提高,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 郭爱民
- 关键词:产业分工
- 1980-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被引量:4
- 2011年
- 1980-2010年,国内学者对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英国土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圈地问题上。其中,1980-1990年代,学者们强调了圈地运动与大地产、大农场形成的关系,说明了圈地运动的血腥性;1990年代晚期以后,由于受到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圈地运动与现代土地产权形成的关系;2000-2010年,以圈地运动形成大地产和大农场以及圈地运动残酷性的观点为基础,学者们对圈地问题的探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发展,内容涉及到农业技术变革、社会保障、法律、自耕农等问题。2005年,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的研究超越了圈地问题,拓展了土地问题研究的范畴。从研究趋势上看,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的流动与经营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郭爱民
- 关键词:国内学者工业化